《最蓝的眼睛》中的话语结构.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最蓝的眼睛》中的话语结构.pdf

《最蓝的眼睛》中的话语结构 《最蓝的眼睛》中的话语结构 章汝雯·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最蓝的眼睛》是由三种不同的话语构成的:黑人群体的自我否定话 语、黑人群体的建设性话语以及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话语。文章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过度 词化、陌生化、前台化、排印、重复、排比等手法着手,分析了这三种话语在文本中的形成过 程,并指出莫里森通过这三种话语实现了她的创作意图:自我否定话语揭示了黑人民族的自 卑自恶心理;建设性话语展现了这个民族的希望;种族主义话语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黑人 民族的心理创伤。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 话语 自我否定 建设性 种族主义 过度词化 托尼·莫里森曾说:“凭外表判断人的素质是西方世界最愚蠢、最有害、最具毁灭性的观 念之一,我们不应受它影响。白人关于外表美的看法跟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任 the 何关系”(Behind Making”89)。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佩考拉·布 里德拉夫就成了美国社会白人审美观的牺牲品。故事以作者的家乡俄亥俄州洛伦为背景, 讲述了黑人少女佩考拉的悲剧性遭遇:她祈求上帝把她的眼睛变成蓝色,让她和美国其他金 发碧眼的孩子一样漂亮,一样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她的梦想最终变成了幻觉。1941年 的秋天,她因被亲生父亲糟蹋而发疯了,童年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该小说的故事情节看似 简单,但视野广阔,寓意深刻。托尼·莫里森以最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一起探讨了黑人民族 最为敏感的话题。 金发、碧眼、白皮肤的组合等于美,这不仅是现存美国社会的审美标准;在小说叙述者看 来,这似乎也是西方文明的核心,生活在这个审美标准下的黑人群体经历了极艰难的心理考 验。莫里森凭着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独特的创作视角,通过过度词化、陌生化、特殊排印、前台 化等手法,在不长的篇幅里构成了三种不同的话语:黑人群体的自我否定话语、建设性话语 和种族主义话语,让我们对这个民族的心理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黑人群体的自我否定话语 针对白人的审美标准,卡罗林·杰拉德在“黑人作家”一文中总结性地指出,那些达到或 接近这个标准的人深信自己是完美的,而那些达不到的人则把自我形象降到“零”,结果他们 否定了自我。这种现象对不成熟的心理是致命的。Ⅲ不幸的佩考拉生活在一个父亲只知酗 酒、母亲只会侍候白人的家庭里。黑皮肤、棕黑色头发的她在白人的审美价值体系里自然没 有立足之地。从自我厌恶到自我否定,佩考拉最终成了白人审美标准的牺牲品。笔者认为 在小说有限的篇幅里,莫里森通过过度词化、陌生化、特殊排印、重复等手法,巧妙地构建了 ·章汝雯,浙江财经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批判话语分析。 ·62·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4期 黑人群体的自我否定话语。 其实,关于佩考拉长得究竟怎么样,读者在看完小说后仍没什么具体的概念,印象最突 出的恐怕就是她的黑皮肤了。因为皮肤黑,佩考拉从来不敢高声说话;因为皮肤黑,在学校 受人欺侮时,她只会用手捂着脸哭,而这种时候出现频率最高的词都是与“哭”有关的:哭泣、 抽泣、流泪;因为皮肤黑,佩考拉从没有过大大方方的动作:她躲在(某个神秘的、无所不知的 “主人”分给她的斗篷)背后,藏着、遮着、掩着,难得敢从斗篷背后偷看一眼,然后又迫不及待 地重新罩上。∽‘哭泣、抽泣、流泪”和“躲、藏、遮、掩”两个大类的“过度词化”,把一个被动、元

文档评论(0)

文档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03200221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