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治周末 官员可随意干预司法的时代或将结束
法治周末 官员可随意干预司法的时代或将结束
2014年11月28日14:32 法制网-法制日报
安徽退休检察官孟宪君,向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自己“办错案”。11月10日上午,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位检察官办的、距今已经9年的经济纠纷案件。受各界关注的是,检察官举报自己,是因为办案期间所做决定都非自己本意,而是“依领导意见作出”。 ? ? ? ?
姜明安认为,四中全会决定提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记录通报追责,这虽然发挥一定作用,但不能把这作用设想得太大、太理想,如果没有配套的司法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发挥的作用会很有限
法治周末记者 陈霄
在自己管辖区域范围内的案子,过问一句,打声招呼,或多或少地影响案件的判决走向,这种官员可以随意“干预司法”的时代可能即将结束了。
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及,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这是党中央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追究责任。
受访学者认为,这样的规定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如此高规格的文件中明确这一问题也无疑会有利于司法权的公正行使,但真正要发挥作用还必须有进一步的具体细化规定,同时进行配套的司法体制改革。
“讲得很重”
四中全会决定用两百多字规定这一问题,其中明确提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做四中全会决定说明时,在介绍保障司法公正的部署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记录、通报和追责制度。
“(决定)讲得很重。”四中全会决定的起草组成员、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在给地方官员作报告时说,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违反法定职责,做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袁曙宏坦言,过去法院判案,法官审案判不了,小的案子庭长批,大的由院长批,再大的审判委员会讨论,那还是院长的意见占主导,再大的案子有的领导一个批示就定了,这样实际上是没有人负责的,主审法官也不负责,领导也不负责,有的领导批案子文字都不留,就是口头一个招呼,最后这个案件到底谁的意见判的,都不知道。“现在不行了,必须要求这样。”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如此高规格的文件中首次这样提,会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首先是威慑。看到四中全会有这个规定,官员是会有点怕的,不敢随随便便就某个案件打电话、写条子;其次对法官也是个保护,有了记录以后到底是按谁的意见办的,一清二楚;如果真正能实施的话,对所有干预司法的领导干部也有震慑作用。”姜明安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事实上早在今年1月,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提到“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
“早有共识。”知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干涉,早有宪法和相关法律予以明确,这次决定提到的是‘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把范围拓宽了,保证党在宪法范围内活动。”陈光中说。
法院的内卷与外卷
对干预司法的行为追责,其实早有相关的尝试。
2006年,中纪委、最高人民法院、监察部就曾联合发文,要求各级法院在案件执行过程中发现党员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打招呼、批条子、强令等方式非法干预案件执行的,在报告高院后向纪检监察部门移送案件线索,同时建立典型案例通报制度。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时,就明确提出过“研究建立对非法干预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办案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不过随后该设想缩水,于2011年发布了《关于在审判工作中防止法院内部人员干扰办案的若干规定》,并于2013年再次重申了院长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的全程留痕制度。
国家法官学院教授、最高法院研究室原副主任张泗汉透露,现在部分法院在试点案件处理系统网络化,领导审批案件信息直接在系统中得到体现。
在浙江,2008年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了《全省法院领导班子成员防止人情关系对司法工作不当影响的若干规定》,对领导口头转达涉案反映未批转书面材料的,要求制作电话记录或工作记录,再转批交办。
姜明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实践中法院实行过问案件登记制度,有些案件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