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大全,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名人童年故事,名人小时候的故事50字,名人小故事,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名人故事,名人小时候的读书故事,岳飞的故事
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刘馨洋 朱德小时候的故事 朱德元帅,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几个小时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六岁时朱德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 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1904年邓小平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一农民家庭。父亲邓文明按照邓家家庭排行的“先”字,为他取名“邓先圣”。 邓先圣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老先生看见邓先圣脸圆圆的,还长着个圆圆的鼻头,宽宽的额头下是浓浓的眉毛,皮肤白白的,个子不高,文文静静,挺有精神,看着看着笑了,就喜欢上这个孩子了。老先生觉得孔老夫子才是圣人,先圣这名字要改。邓文明觉得有道理,就请老先生给孩子取个名字。老先生想了想说:我看就叫邓希贤,希望他将来成为贤人。就这样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了好多年,直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邓希贤受党中央指示到武汉工作后改名邓小平。 在私塾读书时,邓希贤非常聪明,又很用功,老师讲过的功课,他很快就能记住,课文背得非常流利,老先生非常喜欢他。他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当时老师对写的好的字就在字上打个“O”,学生们把它叫做“鸡蛋”,邓希贤的毛笔字作业每次都得很多“鸡蛋”。一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儿子得这么多“鸡蛋”,非常高兴,就到厨房真的给他煮了一个鸡蛋吃,作为鼓励。在当时这是不错的奖励了。 邓希贤在私塾学习了一年多后,父亲又把他送到离本村三里路的北山小学读书,从牌坊村到学校的路是土路,一下雨路就很不好走。可是无论严寒酷署,还是刮风下雨,小希贤都坚持上学,从未误过课。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放学时间过了很久还不见儿子回家。又过了很久才看见浑身是泥的邓希贤,母亲一把拉过儿子,上下打量心疼地说:“孩子,你这是怎么啦?”邓希贤却毫不在意地说:“没什么,雨天,路太滑,我摔了几跤”,“摔坏了吗?”,“没有,你放心!”说着把淋湿的书本掏出来放到灶台上烤。 第二天一早,雨还在不停地下,邓希贤收拾书包又要上学去,母亲拦住他说:“娃儿,下这么大雨,路不好走,今天就别上学了。”邓希贤听了,急忙说:“那可不行,我不能旷课。”说着就要走。母亲拦不住,就掏出两个铜板塞给儿子说:“中午就别回家吃饭了,省着路滑摔跟头。”可是等到下午放学回来,邓希贤从书包里又掏出了那两个铜板交给了母亲,母亲忙问:“你怎么又拿回来了?”他调皮地摸着肚子说:“我一点不饿,中午就没吃。”母亲眼圈红了,她知道,儿子舍不得吃,是在为家里节省啊!后来碰到下雨天,母亲就在家里煮好饭托人带到学校去给儿子吃。 邓希贤不但聪明,而且好学,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总是拔尖的,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在北山小学他读了4年。 1915年,邓希贤考上了广安县高小。这在当时来讲是很不容易的,广安县只有这么一所高小,每年只招一两个班,能考上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广安离家20多里路,只得住校,每周回一次家。 一天,在邓家老院子里,邓文明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他满脸怒气,大声问道:“你们谁做的好事,快点承认!”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邓文明在查账时,发现丢了5块银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5块银元可买5担谷子。院子里空气有点紧张。这时只见邓希贤站了起来说:“是我拿的!”说着他拿起一根竹片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意思是情愿挨打。邓文明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偷了银元,气得脸都变了色,挥起竹片打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母亲想要拉住,一看邓文明那张铁青的脸,没敢说话。 邓文明打了几下,看到儿子忍着不哭,泪水在眼睛里转来转去,他想到平时这孩子很知道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怎么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放下竹片,大声喝问:“你说,这钱你干什么用了?”小希贤忍着疼痛,倔强地站在那一声不吭,母亲着急了,拉着儿子的手说:“好孩子,你快说,让我们都急死了呀!”邓希贤看着母亲眼里的泪珠滚滚落下来,才说出其中的原委。 原来,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他看到一个同学在哭,哭得好伤心。他便走上前问道:“你怎么了?”这个同学说:“我妹妹病了,发高烧,躺在床上快要死了!”“那快去请医生呀!”听了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