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苏教版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word教案.docVIP

2016年苏教版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word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年苏教版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word教案.doc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温州市第七中学 徐若园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2、 感知孔子形象,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价值所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老人,55岁了,赶着一辆破旧的马车,带着十几个弟子,历时14年,足迹数千里,遇到了十多位诸侯国君,向他们推销自己的治国主张。诸侯国君对他虽有礼遇咨询,却始终没有人能够用他。14年里,他颠沛流离,受尽折磨。59时宋国的司马桓 因为不喜欢他推行的礼仪追杀他,一路奔波,因为样子样子疲惫,垂头丧气被一个郑国的人形容成“丧家狗”因为被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嫉妒,63岁的他被围困在陈蔡之间,绝粮七日,饿的奄奄一息。同年,63岁的他,还遇到了一些人,后世人们给了这些人一个称呼,隐士。 二、解读文本 (一)这些隐士们对孔子的态度是什么? 【追问】哪些话说明了这点? A.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凤啊,凤啊,为什么德行如此衰微?(把孔子比成凤鸟,本来应该是赞叹,可是说他的德行衰微,所以应该是惋惜) 言外之意——你的为是错误的,而应是不为 B.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以往是怎样的?——孔子“为”。未来应该是怎样的?——像我一样“不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言下之意,你过去的“为”是错的,现在你要改正过来,像我一样“不为”还来得及,不要再执迷不悟了。(劝告) 读一读,体会接舆的语气 为什么这么说呢?“今之从政者殆而” (对黑暗现实的无奈)( 这说明当时政治黑暗腐败,从政的人很容易惹祸上身,这并不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 学生朗读(接舆的话)强调兮 衰 犹 殆 还有长沮桀溺荷 丈人 晨门 荷蒉者 (二)他们或是劝告,或是嘲讽,都表示反对孔子的为,而孔子呢?面对众人的反对,孔子有怎样的反应? A.孔子下,欲与之言。 孔子下车,想跟他谈谈。可是接舆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大家猜猜看,如果有交谈的机会,孔子会同意他的观点吗?既然不同意,为什么还“欲与之言”。 想说服接舆,争取说服接舆。哪怕说服不了,也希望接舆能理解自己。 B.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省略句和宾语前置句) 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知道天下无道,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天下有道。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将亡,力挽狂澜乃我之职责所在。 这番话孔子是以怎么样的语气来说的?怃然。怅然的样子。 比较淡然 泰然 愤然 怃然 淡然 泰然 比较镇定,无所谓的样子,孔子肯定不是无所谓,他是比较在意隐士们的看法的。为什么,因为隐士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知道国家目前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知其不可”逃之。隐士们为什么都去种地了,因为生计所迫。隐士不种地就饿死了。(隐者避世,总要吃饭,不吃饭,下场就是伯夷叔齐?)这里用李零的什么是隐士的话论证。 愤然,表示一种愤怒,就显示不出来孔子其实是能够理解隐士们的做法的。因为知其不可(他知道这个社会非常的混乱,黑暗),所以隐士逃之这样的行为孔子是理解的。李零说:“他(孔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非常不满,因而对隐士的不合作非常欣赏,但又害怕不合作,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过于消极无为,所以仍然不肯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 如果是愤然,决裂的态度,也就说明孔子是不知其不可而为之,那就不是孔子了,不是圣人了。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怃然表现的是孔子内心的凄凉和孤独。但是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定谁,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隐士,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做法。 用两个词语分别形容孔子和隐士,你会用什么? (三)所以明知行不通也要去做,明知四处碰壁也要尽人事。那么这种精神最明显的是体现在文章的哪件事情上? 1、孔子报告哀公,陈恒杀了国君,请出兵讨伐他。 2、 以何种语气来说?(庄重,虔诚) 3、何以见得?沐浴而朝 以及重复出现的四个字上“不敢不告也”能不能换成“不能不告”“不得不告” 不敢写出了孔子对这件事情的敬畏,为什么不敢不告。这件事与孔子有什么关系? 4、孔子一生都以维护周礼为己任,(这是他的理想啊。)所以现在发生了违反周礼的事情,孔子当然不敢不告。 5、告了之后哀公同意了他的建议了吗?哀公怎么说? 6、为什么哀公要这么说?介绍三桓 7、孔子对鲁国的这个现状是否了解。那么孔子为什么一连两次说出“不敢不告也”?(孔子这时候已经71岁了,总共就活了73个年头,68岁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整理文献从事教育,可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他仍然不敢不告。) 8

文档评论(0)

qsp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