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5病原微生物和传染.ppt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革兰氏阴性菌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在细菌生活状态下不释放或不分泌到外界环境中去,只有菌体细胞自溶、死亡崩解,或人工方法(超声波处理、反复冻融、研磨等)破坏其细胞的完整性时,才释放出来的毒性脂多糖素。 (2)内毒素 * * 54 ① 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PS),主要毒性成分为类脂A; 对热具有相当的抵抗力; 160℃,2-4h ③ 毒性比外毒素弱,产生的症状没有特异性;一般小白鼠致死量约为200~400?g。 (2)内毒素(Endotoxin) * * 54 ④ 抗原性弱;只能刺激机体产生微量的抗毒素; ⑤ 产生的微生物:G-菌及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产生 ⑥ 经甲醛处理后也能降低毒性,但不能称为类毒素。 内毒素无特异性的致病作用,动物机体各种内毒素中毒反应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 : * * 54 (A)热源性(pyrogenecity) (C)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和休克 (D)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毒害作用 (B)白细胞数目改变 * * 54 091 ①发热反应 极微量(1—5ng/kg)内毒素就能引起人体体温上升,维持约4h后恢复。 机制:内毒素作用于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生IL-l、IL-6和TNF-?这些具有内源性致热原的细胞因子。它们再作用于宿主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②白细胞反应 注射内毒素后, 血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骤减,与其移动并粘附至组织毛细血管有关。 1~2h后, 内毒素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流,使数量显著增加 但伤寒沙门菌内毒素是例外,始终使血循环中的白细胞总数减少,机制尚不清楚。 ③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可导致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内毒素作用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并诱生TNF-a、IL-1、IL-6、IL-8、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使小血管功能紊乱而造成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组织器官毛细血管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等。严重时则导致以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为特征的内毒素休克。 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局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现象: 两次皮内注射,局部皮肤出血和坏死 全身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现象: 两次静脉注射,则动物两侧肾皮质坏死,最终死亡 与皮肤、肾上腺等大量出血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现象类似 (3)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 要 点 内 毒 素 外 毒 素 来 源 G-菌 G+及G-菌 存在部位 胞壁成分,裂解后释放 胞浆内合成分泌至胞外, 细菌溶溃后释放 化学成分 脂多糖 蛋白质 稳 定 性 160℃,2-4小时破坏 60-80℃,30分钟破坏 毒性作用 较弱 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较强 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表现 抗 原 性 弱,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尚未制成类内毒素 强,能使机体产生抗毒素 可脱毒成为类毒素 * * 54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效应 产大量病毒,抑制或干扰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代谢、有丝分裂--〉细胞裂解 * * 54 092 2 稳定状态感染 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子代,过程缓慢,不阻碍细胞代谢,也不破坏溶酶体膜,,不引起感染细胞的溶解死亡 表现(1)细胞融合---扩散 (2)细胞表面出现病毒编码的抗原 * 54 * * 54 * * 54 * * 54 * * 54 * 泡 4、细胞凋亡—宿主细胞基因控制的程序化死亡 正常的生理现象 * * 54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某些病毒的全部或部分核酸结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中 整合后病毒核酸随宿主细胞分裂而传给子代,不会复制出病毒颗粒,也不会破环宿主细胞,但会使遗传发生改变 * 54 *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感染细胞—抗体 病毒感染细胞产生新抗原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细胞溶解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 膜表面—炎症 肾小球基底膜—血尿 关节滑膜-关节炎 * * 54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细胞表面的新病毒抗原---杀伤宿主细胞 3、病毒引起免疫抑制 AIDS病毒---HIV * * 54 第二节 传 染的发生 * * 54 。 概念 1.感染/传染(Infection) :是指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在特定的条件下,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