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6*哀江南(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VIP

【精品】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6*哀江南(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6*哀江南(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16 哀江南 ●从容说课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孔尚任的代表作。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曾受到康熙赏识,授为国子监博士,踏入仕途。在江淮治水期间游历了扬州、南京的一些古迹,结识了一些廉洁之士、明末遗民。写成《桃花扇》,上演之后引起了明朝故臣遗老的亡国之痛和康熙的不满,第二年因文字祸罢官。 《桃花扇》写的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主要内容是,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见钟情,侯方域以一把宫扇赠香君。阉党余孽阮大铖辗转资助香君妆奁之费,想以此结纳侯方域及复社之士,以解自己为正直知识分子所不齿的困境。香君怒斥阮大铖,退还妆奁,阮大铖怀恨在心伺机诬陷侯方域,侯方域连夜逃出南京,投奔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缢。奸臣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迎立福王。昏君奸臣不理朝政,沉醉于腐化享乐的生活,并伺机报私仇,强逼香君嫁与他们的亲信为妾。香君不从,撞破头颅,血溅宫扇。友人杨龙友在宫扇上略加勾画,画成一枝桃花。李香君将此扇寄与侯方域。福王贪恋声色,香君亦被选入宫中,她在筵前痛骂奸佞,被幽闭宫中。侯方域也被阮大铖捕入牢中。清兵南下,扬州城破,史可法殉难,南明颠覆,侯李出狱相遇栖霞山,取出桃花扇共叙旧情,张道士以国恨家仇喝断爱情,两人分别入道。 这部历史剧集中地反映当时民族的、阶级的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谴责了弄权误国的权奸。歌颂了民族英雄和维持民族气节的人民,总结了一代兴亡的历史教训。《哀江南》选自该剧的最后一出《余韵》。明代宗室苏昆生目睹南明的兴亡。南明灭亡之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哀江南》由七支曲子组成。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中间六支曲子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学习的重点,欣赏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是难点。可组织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反复诵读课文,结合重点曲子、重点语句进行课堂讨论。有条件的学生可课外阅读《桃花扇》全剧,或观看影片《桃花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吟诵,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有关知识,为自行欣赏戏曲打下良好基础。 能力目标 1.品味准确、形象、生动的戏曲语言,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 2.认识超现实的联想和想象、借景抒情等中国戏曲重要的艺术手法对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德育目标 1.深刻体会剧中真挚、深沉的故国情思。 2.领略中国戏曲文化那感人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品味优美感人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2.揣摩、体会蕴藏在曲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运用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多种阅读方法相结合,在诵读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利用前文所学方法,实现知识迁移,进行自主探究,加深理解,提高能力。 3.启发引导,充分发挥注释的作用,引导学生质疑、交流、解疑。体现“以生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思想。 ●教具准备 1.投影设备、多媒体 2.资料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1.学生集体背诵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品评,发表自己的见解。 明确:《乌衣巷》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也是诗人追怀金陵历史遗迹后抒发的今昔之感,它借描绘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和宦官集团;虽然权势盛极一时,但也会像昔日的王导、谢安及其家族一样衰败沦亡。全诗意境深邃,寓意深刻。 3.教师:与此相同,教曲师傅苏昆生来到这当年繁华竞奢、盛极一时的南京金粉之地,面对着颓井断垣、残壁碎瓦,免不了由见而感。通过六支曲子表达了强烈的故国之思。今天,我们就来赏读一下这六支曲子,体味一下蕴含其中的故国情思。 (解说:《乌衣巷》一诗,学生较为熟悉。此诗语意平实,容易理解,况且课后作业第四题正是要求学生用《乌衣巷》和本文进行比较,因而由《乌衣巷》导入可谓一举两得。至于学生的评价,只要有一得之见,就应加以鼓励和肯定,答案当然不必寻求一致。这样,也利于学生对本文主旨及思想感情的把握,更好地理解“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内涵。) 二、诵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指导和组织学生阅读 (以朗读和分角色诵读为主,结合默读、品读,体味文中蕴藏的情感。) 要求:(可用投影及多媒体显示) (1)结合注解,认真研读,弄清文中每一个词句的含意。 (2)品味曲词的意蕴,读出自我滋味。 (3)对于精彩唱段,要反复阅读,最好能熟读成诵。 (解说:没有对语言形式的直接感知和把握,就不能对文章形成有效的分析和品味,尤其像本文的曲词,如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