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历史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VIP

【精品】高中历史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高中历史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

●备课资料 一、新思想萌发的背景 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领域内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 由于战争的失败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人们在思想上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中国究竟怎样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自主?这个问题已成为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和其他爱国人士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封建士大夫集团时,有少数进步思想家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严重矛盾。他们在鸦片战争后,要求抵抗外国侵略,反对脱离实际的崇尚空疏的学风,提倡研究现实问题和有用的学问。 二、新思想的意义及时代局限性 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人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阶级和时代的烙印,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他们虽然主张抵抗外国侵略,反对清朝统治者对外投降卖国,但又不可能真正地依靠人民抵御外侮,当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时,他们便站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魏源和姚莹虽然提出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主张,但又不敢触及封建制度,从而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三、魏源的思想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胡南邵阳人。早在鸦片战争前,他便对英国侵略者把鸦片强加于中国表示强烈的不满,认为鸦片贸易是使中国民穷财尽的重要原因,主张严禁鸦片输入。鸦片战争期间,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中,亲自参加了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南京条约》订立后,他在复仇雪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根据他所能搜集到的资料,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对强国御侮的道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 魏源在《海国图志·原叙》中,明白揭示他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他把自己为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作的探索,描绘为“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他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使魏源增强了战胜外国侵略者的信心。他指出,中国人民有力量击败外国侵略者,捍卫中国的独立和自主。他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帅,歼夷兵,以款后开网纵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他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投降卖国所造成的。 魏源认识到外国侵略者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侵略野心,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加强国防,千万不要迷信一纸“和约”。他提出了一套对付外国侵略者从海上入侵的防守方案,主张不与外国侵略者在外洋交锋,而在内地严密布防,诱敌深入,然后把敌人彻底歼灭。他对沙皇俄国侵略我国北部边疆地区的历史,也作了一些研究。他指出:俄罗斯“去中国京师二万余里”,“其国本微弱,地亦狭”。后来,沙皇俄国大力向西伯利亚地区扩张,才与我国接壤。他谴责沙俄自十七世纪中叶以来不断侵入我国黑龙江以北地区的罪行。 魏源从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愿望出发,提出了“师夷长技”,即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也应当由此着手。他建议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制造各种轮船和机器,并允许民间自由设厂。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他要求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当时是很珍贵的。 魏源对当时思想界中占统治地位的宋学(理学)和汉学(考据学),进行了不少揭露和批判。他把理学斥之为“俗学”,把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斥之为“庸儒”,揭露他们的那套学问“上不足制国用,外不足靖疆圉,下不足苏民困”,实际上是没有用处的。他对那种用繁琐考证方法研究儒家经典的汉学,也表示很大的反感,指责它“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他对宋学和汉学的批判,是对当时的封建正统思想的一个大胆的挑战。 魏源还针对当时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复古守旧的反动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制度也必然发生变化,“封建之于郡县,井田之于阡陌”,就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明显例证。他还强调说:“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根据这个观点,他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主张,要求改革弊政,实行变法。 魏源很重视实际生活的体验,反对专从书本中寻求知识的治学方法,强调“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今人益于古人”“身教亲于言教”。他指出:“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他的这种认识论对当时的思想界是具有很大影响的。 ——以上资料均摘自《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 四、《资政新篇》的价值 如果说《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是“向后看”的话,《资政新篇》的特点则是“向前看”,它给中国的农民革命指明了一条符合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惟一方向和道路。《资政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