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图像信息处理研究室简介,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室,图像信息处理,图像信号与信息处理,图像信息处理课程设计,图像信息处理论文,信息处理技术员,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
图像信息处理研究室 / 2901393 汇报内容 形成背景(科研工作经历); 已取得的成绩; 研究方向; 创新群体; 发展目标。 形成背景 1985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购买了I2S公司的Model 75图像处理工作站,成立了全国首批的 “图像处理实验室”。 在钱源诚教授的带领下,该室曾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较早地创建了“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点; 是 “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培养了大批的研究生。 科研工作: “图像处理与分析” 参加工业CT实验装置和商业样机的研发; 主持“X射线图像处理系统”的研发; 主持“焊缝射线底片图像处理及质量分级微机系统”的研发。 面临的困惑 先进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如何解决处理速度问题? 科研工作: 光电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 1995年3月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网络与系统理论研究所进修,并承担了“并行光电形状识别系统”的研发工作。并深刻认识到: (1)“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 研究方向大有前途和发展空间; (2)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研究先进的理论和方法; 采用先进的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图像信息处理研究室”的工作积累 拥有在研项目和推广项目,并拥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拥有自主开发的ImagePro图像处理与分析软件、模式识别开发平台、机器视觉仿真系统、图像理解通用环境; 拥有自己的研究室文化:有新生培训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课题组制度、小组制度、讨论会制度、调研制度、论文审定、论文发表和论文奖励制度、助研和助课等各项规章制度; 拥有大量的软件、电子资料以及图书资料。 已取得的成绩 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科研:智能信息处理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1 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 2 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项;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 863子课题 1 项; 安徽省重点科研项目 1 项; 图像处理应用项目 3 项。 中德合作PPP项目 2002年底Prof. Dr.- Ing. Peter Ott发明了具有旋转对称性的三角光学器件,为使该器件成为具有测距功能的检测器,需要进行光学成像和相应的信号处理。为此,Prof. Dr.- Ing. Peter Ott提出与高隽教授继续开展合作。由德国合作者负责开发光学和机械硬件部分,由中国合作者负责开发具有柔性的快速算法以及用于该检测器的合适的电信号处理方法。 项目简介 德国方面的负责人: 德国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Heilbronn的 Prof. Dr.- Ing. Peter Ott; 中国方面的负责人: 合肥工业大学的高隽教授。 合作项目的名称:“Rotational symmetric optical distance sensor with optical freeform mirror surfaces for applications in industrial quality assurance”(用于工业质量保证中的采用光学自由形式镜面的旋转对称的光学距离传感器) 互访计划: 高 隽 教 授 赴德国 2005年01~02月30天; 2006年08~09月30天; 张旭东 副教授 赴德国 2006年02~05月3个月; 王晓嘉 博士生 赴德国 2005年09~12月3个月; 2006年08~11月3个月; 王 磊 博士生 赴德国 2005年09~12月3个月; 2006年08~11月3个月; Peter Ott教 授 来中国 2005年07~08月30天; 2006年02~03月30天; J. Eckstein 来中国 2005年07~08月30天; 研究生 2006年03~04月30天; 人才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百人计划” 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 合肥工业大学中青年科技创新群体 安徽省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群体 已取得的成绩 论文: 已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已有多论文篇被SCI、EI和ISTP收录; 专著和教材: 高隽 编著《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仿真实例》一书,被列入“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