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向死而生_三国演义_中英雄的生命意识.doc
向死而生_三国演义_中英雄的生命意识.txt32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渴望爱心,如同星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爱心,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2008年第2期 明清小说研究 NO, 2, 2008
总第88期The Journal ofMing-Qing Fiction Studies Genera,l NO, 88
向死而生:《三国演义》中
英雄的生命意识
·刘根勤·
摘 要 《三国演义》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英雄史诗,作为群体与
个体的英雄,对待生命与死亡、现世与来世、“阳世”与“阴间”的态度,
反映了英雄生存的时代与创作者所属时代的社会思潮。本文通过分析
作品中英雄群体与个体的死亡观、现世伦理、死后存在方式等文学元
素,旨在从“英雄”这一特殊人群的视角,透视汉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思
潮,进一步发掘伟大作品共同的普遍价值。
关键词 经典 英雄 死亡观 哲学
一、《三国演义》:经典研究的一种范式
余英时在其名著《东汉生死观》的导言中说:“思想史家通常将他
们的研究对象划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思想的“高层次”,或正式的思
想;另一个是思想的“低”层次,或民间思想。……民间思想极少得到
思想史家的关注,尽管谈得并不少。”①
受余英时对中国古代民间死亡观念研究的启发,本文旨在探讨经
典文学中英雄的死亡观念的联系和区别,从哲学和思想史的角度观察
“历史中的英雄”的生命哲学。这里选取《三国演义》为典型。
有学者明确指出,《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很大程度
上类似马克思所论及的荷马史诗———是藉于“必要历史条件”而产生
·227·的“高不可及的范本”②。
超越生存,追求荣誉,正视死亡,“英雄”的诞生,注定了要与死亡
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死亡,并非自然的死亡,而是指他们在成为英雄的
过程中,时时刻刻要面对个体肉体与精神的死亡,他们又是如何看待死
亡的?这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何满子说:“三国演义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一种中国千年
来的社会精神现象。”③这句话,揭示了经典研究的真正价值。
二、生死当真有命吗:预测死亡的可能性
《三国演义》中,基本上没有早期原生史诗里那些天神形象以及与
神力有关的对话和启示,但它也沿用了一种中国风格的神化叙事,这种
“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特色是妥协的结果。
书中最显赫的英雄曹操,在所谓的神祗挑战他的权威时,大怒曰:
“孤平生游历,普天之下,四十余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无不惧孤。是
何妖神,敢逆孤意!子不语怪力乱神,量此一树,有何疑耶?”在后来属
下群臣提出“命道士设醮荐新”的建议时,曹操叹曰:“圣人有云:‘获罪
于天,无所祷也。’孤天命将尽,虽日用万金,安能救也?”
曹操对“鬼神”和“死亡”的理解,既代表了汉代士大夫的认识,又
代表了世俗王权对精神领域的态度。而“数”和“天命”这些术语,一方
面是汉代社会的流行思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创作者所属时代的社会
信仰。
对作为道德伦理化身的英雄刘备,《三国演义》的描写更加具有人
文色彩:“忽然阴风飕飕而起……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
曰:‘臣非阳人,乃阴鬼也。盖为平生不失信义,玉帝皆敕命为神,哥哥
将与兄弟聚会也。’先主扯定大哭。……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
世矣!’”
这段陈述出自罗贯中嘉靖本,毛宗岗的版本不尽相同,毛本作“上
帝见吾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至于毛本中的“上帝”的含
义,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上帝”,还是明末以后传播流布于中国的基督
教的“上帝”,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作分析。
·228·《三国演义》中还有“神祗”现身的陈述。嘉靖本中,关羽与潘璋部
将马忠相遇,忽闻空中有人叫曰:“云长久住下方有也,兹玉帝有诏,勿
与凡夫较胜负矣。”关羽“闻言顿悟,遂不恋战,弃却刀马,父子归神。”
毛本中关羽父子是“力尽被执”,更加真实惨烈。而关羽在北伐前曾得
梦不祥,谓其子关平曰:“吾今年衰矣,终不得还。”这跟《三国演义》中
众多神秘色彩的叙述,属于一种体系。
传统儒家理想的化身诸葛亮没有这类“奇遇”,他鞠躬尽瘁,最后
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凉,长叹曰:“吾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攸攸苍天,
曷此何极!”这幅图景,是中国士大夫面对死亡的终极境界。但此前的
“五丈原禳星”情节中,却又让这种纯粹的贤哲形象里糅进三分神异色
彩。这是《三国演义》对历史作铺陈演义的结果。
对于传统的儒道两家的经典精神,《三国演义》有继承、图解,也有
背离、扬弃,它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展示了丰富的古代精神图景,从
这些图景中,我们才可以窥见故事发生的汉代和创作者所属的近古各
阶层的心灵活动。
三、“死得其所”与“徒死无益”:死亡价值的理论与经验
《三国演义》甫一开篇,便是对历史理性的无情归纳:话说天下大
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种虚无的历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