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案(繁).doc
课程摘要:
科号 : 90上TE 2334 组别 : 00 学分 : 2 人数限制 :
中文名称 : 科学教育 教室 : 教 316
英文名称 : Science Education
任课教师 : 傅丽玉
上课时间 : T3T4
先修科目 : 无
教师自订之课程摘要:
一,课程说明
科 学 教 育 Science Education 学生: 学号: 课号:TE230302 任课教师:傅丽玉 课堂时间:周五下午14:10~16:00(八十八年十月一日至八十九年元月七日) 课堂地点:清华大学教育馆305教室 课外讨论:周三下午16:00~18:00(教育学程中心实习辅导组办公室) 联络电话:5742904,5742901 传真:5739270 E-mail: lyfu@ad.nthu.edu.tw 课程理念与目标 本课程期望能提供一个了解科学教育的场所,修课学生不限于理工学科背景, 欢迎非理工科背景的准老师们加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应从 大家共同的生活世界开始,才有可能谈到人文与科学科技的平衡。透过各种课堂小组 合作学习活动、趣味小实验、师生互动以及社区科学教育活动的参与,本课程探讨的 方向包括:科学本质与当今科学教育的潮流、科学、科技与社会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简称:STS)与科学教育、本土中等学校的科学教育 问题、国际间当前的科学教育课题、两性平等的科学教育、多元文化的科学教育 (台湾原住民科学教育)、建构主义与科学教育以及科学史与科学教育。『科学、科技与 社会(STS)与科学教育』的单元,将在张昭鼎纪念基金会的赞助下,办理『科学、 科技与社会活动营』,安排参观科技研究机构与科技产业机构,发展本课程修课同学 STS教学活动实务知能,加强社区国中生对社区内科技研究机构与科技产业机构之认识 ,以及生活文化与科学科技之间的关系。
二,指定用书
三,参考书籍
参考资料(自由选读): 1. Chapter 1 of 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2. Kuhn, T. S.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3. Driver, R. and others (1996).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Young peoples images of science. Buckingham and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4. Wheatley, G. H. (1991).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75,1, 9-21 5. Driver, R., Guesne, E. and Tigerghien, A. (1992). Childrens ideas in science.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6. Chalmers, A. (1990). Science and its fabri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7. 熊召弟等译。Glynn, S. M. Yeany, R. H. 原著(1996)。科学学习心理学。台北:心里出版社。 8. 陈燕珍译。Aronson, B. 原著(1995)。科学乌龙事件。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9. 傅丽玉(1996)。科学史与中等科学教育之整合: 问题与建议。台湾师大中等教育辅导委员会编,化学 教育面面观。台北:台湾师大中等教育辅导委员会。 10.王道还编译。Kuhn, T. S. 原著(1989)。科学革命的结构。台北:远流出版。 11.Jacob, M. C. (1988).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四,教学方式
注意事项 1. 因教育馆整修工程延迟,加以集集大地震至本学期通识教育与教育学程中心课程延后两周开始上课。 2. 课堂讲义请珍惜,不重复拿取,并于学期末汇整成册视同卷宗一部份缴出评分。 3. 札记纸张请用A4以免批阅时被遗漏,内容以科学教育课程相关议题为主,请分散在学期中缴交,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