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诊断识别及防控技术.pptVIP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诊断识别及防控技术.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诊断识别及防控技术

内 容 一、2009年全国及湖南发生情况 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现与命名 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 四、发生规律与危害 五、综合防控措施 一、2009年全国及湖南发生情况 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微9个水稻主产省区发生500多万亩。 我省发生175万亩,其中损失在50%以上的面积6.4万亩 、绝收面积14550亩 ,损失稻谷1亿斤,成为我省水稻上重大病害。 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现与命名 2001年秋,华南农大周国辉教授研究组在广东粤西发现一种水稻矮缩病,其症状类似水稻黑条矮缩病(RBSDV),但与RBSDV存在明显差异。 2004年报道新株系。 后认为是新种,确认为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第2组的一个新种,2008年提出新种。 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命名已被确认。 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 1、典型症状 (1)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 (2)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2 mm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易,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 叶片皱折 2、秧苗期症状: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生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矮小,不能抽穗,常提早枯死。 3、分糵期症状:病株分糵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糵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 4、抽穗期症状: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褶;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区别 四、发生规律与危害 (一)传毒媒介与传毒 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毒感染所致,病毒还可侵染小麦、马唐、看麦粮、稗草等20多种粮食作物和杂草。 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不经卵传毒。 白背飞虱获毒时间30min.,传毒时间15min. (二)田间发病特点 病害逐年加重; 晚季稻发病重于早季稻; 育秧移栽田发病重于直播田; 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 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 病害普遍分布,但仅部分地区严重发生; 病区田间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性的水稻品。 (三)易感病时期和产量损失 水稻、玉米感病期主要在分蘖以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秧(苗)的2~6叶期。 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后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造成损失在30%~10%。 五、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是“治虱防矮”。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并辅以其他措施,达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 (一)控害保健栽培 一是避免种植易感病品种。从去年发病情况来看,T优353、T优259、T优115、T优15、T优207、T优597、金优207、金优297、金谷优72、丰优207、丰源优299、金谷优72、隆平048、隆平207、威优46、亿优6号、中优317、中优978、H37优207等品种发病相对要重,各地要视情况逐步减少此类品种种植。 二是重发生区推行防虫网遮盖育秧。 三是销毁严重发病秧田的秧苗。 四是适当密植。在秧田期和栽后15天内进行田间排查,一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深埋,再从健康稻丛中分出部分稻苗补缺。 (二)药剂浸种或拌种 稻谷播种时浸种或拌种。浸种浓度为10%吡虫啉300—500倍液,浸种12h。拌种处理要求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10%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kg(以干种子计重)种子即可播种。 (三)因地制宜,抓好“治虱防矮” 早稻本田初期防治二化螟时用药兼治白背飞虱。 6月上中旬白背飞虱若虫盛发期挑治飞虱。主要对象田为飞虱虫量较大的早稻田、一季稻秧田。 6月下旬至7月初,3代白背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对所有重病区早稻用药普防1~2次,努力压低白背飞虱在迁移到晚稻秧田和大田初期前的虫口基数。 强化中、晚稻秧田和大田初期防治。在中、晚稻秧田第1片真叶展开后至6叶期及本田苗期重治飞虱。 (四)合理选用农药 对1、2代应选用长持效药剂,如吡蚜酮(神约)、噻虫嗪、噻嗪酮等。 对3代飞虱及秧苗期飞虱防治应选用速效性药剂防治,如吡虫啉、烯啶虫胺

文档评论(0)

wanni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