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矿化度水对土壤水盐动态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第28卷第 3期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Vo1.28No.3
2010年5月 ,]mralRe~ .hintheAridAreas May2010
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矿化度水对土壤
水盐动态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陈秀龙 2,胡顺军H,李修仓 2
(1.中国科学睨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摘 要 :塔里木盆地分布着相当大面积矿化度在3—5g一,L之间的浅层地下成水,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通
过微区测坑试验,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用不同矿化度的成水灌溉棉花,探求其对土壤水盐动态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1)土壤盐分和水分二者的动态交化是紧密相关的,其中,土壤盐分动态变化主要受大气和灌溉水的影
响,土壤水分的动态交化主要受棉花生长阶段和灌溉水的影响;(2)成水膜下滴灌与淡水膜下滴灌 同样具有淋洗和
压盐效果;(3)通过梅花产量分析发现:与采用淡水灌溉相 比,成水灌溉对产量,单株铃鼓和单铃重具有一定的影
响,对衣分没有影响;(4)当灌j搴c水矿化度大于3.24g/L时,不利于塔里木盆地进行农业生产。
关键词 :成水 ;膜下滴灌;水盐动态;棉花产量;塔里木盆地
中圈分类号:S156.4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7601(2o~o)o3一ooo7.06
由于淡水资源的紧缺 ,近年来地下成水用于塔 5l,北纬4o。37,海拔高度 1028m,多年平均气温
里木盆地农业生产的研究活动备受关注u J。塔里 11.3℃,年El照时数 2950h,平均降水量45.7舢 ,
木盆地平原 区矿化度在 3—5g/L之 间的中盐度地 年蒸发量高达2110.5llartl,属典型的极端干旱气候。
下水分布面积为 4.3×104km24【j,由于塔里木盆地 实验区土壤属于硫酸盐化潮土 ,质地中壤 ,土壤容重
属于极端干旱区 J,独特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土壤中 为 1.43~1.53g/cm3。试验测坑深 1.7nl,大小为2
上升水流 占绝对优势,淋溶和脱盐过程十分微弱 ,造 ×2.5m。在测坑旁打一 10nl的地下咸水井 ,地下
成了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碱化 6【J。如何在 水矿化度为 3.56g/L,淡水采用渠水,矿化度 0.40
这样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进行地下咸水的安全利用 g/Lo
研究,是一个严峻挑战。另外,膜下漓灌技术具有很 1.2 试验设计
强的可控性 7【],在洗盐、压碱 、防治土壤 次生盐碱 试验采取地下咸水 (g-化度 3.56g/L)和地表淡
化方面作用 明显 ,非常适合地下咸水 的开发和利 水 (矿化度 0.40g/L)以不同比例混合,配置相同灌
用 【0I。 溉水量,设置 6个处理 (见表 1),3次重复。棉花采
本文通过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矿化度水对土壤 取膜下滴灌方式,测坑一膜两行,两行一管,共4行
水盐动态及其棉花产量的影响研究,探求合理的地 棉花,种植品种为中棉 49,播种前灌溉淡水压盐保
下咸水利用方案,以期饵决塔里木盆地 日益紧张的 墒。生育期内灌水 自2008年 6月30日起,2008年8
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并为安全利用地下咸水和促进 月 24 日止 ,每 7天 1次,共灌水 9次,每次 330
塔里木灌区以及国内相似地 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一定 m3/hm2,总灌水量 2970m3/hm2。
的贡献。 1.3 试验观测项 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