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VOCs的研究进展.docx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BVOCs的研究进展

BVOCs的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作为大气中的一种痕量气体,积极参与着大气中各类化学反应。植物BVOCs排放的影响机制,以及BVOCs与大气其他化学成分之间的反馈作用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本文综述了BVOCs的排放影响因素、生物学功能、对大气化学的影响以及其采样、测定方法等,并阐述了国内外BVOCs研究现状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物挥发性有机物 异戊二烯 单萜 释放速率 影响因素 大气化学 分析 引言 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是由各种人类活动和生物代谢排放到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由人类活动产生的VOCs,称为人为源VOCs(Anthrop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AV—OCs),由生物代谢排放的VOCs称为生物源VOCs(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尽管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城市,AVOCs是大气中主要的VOCs源,但从全球尺度来看,BVOCs的排放量要远大于AVOCs的排放量(Guenther et a1.,1995),BVOCs的全球排放量达到1 273 Tg C·a-1(1 Tg C=1012gC),其中仅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所排放的BVOCs就达1 150 Tg C·a-1 (Guenther et a1.,1995)。 BVOCs的种类与特性 大气中的BVOCs绝大多数是由植物通过一系列生理过程产生并排放到大气中,包括异戊二烯、萜类、烷烃类、烯烃类、醇类、酯类等,由表1.1[1]可知,BVOCs全球年排放量以异戊二烯与单萜类为主。BVOCs具有较强的挥发性,除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外,由于其在对流层大气中活性很强,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形成光化学烟雾,并进一步与大气中的无机氧化物等反应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 数据来源Dam are derived fxom Guenther et a/.,1995;Kesselmeier&Staudt,1999;Pefiuelas&Llusiia,2001,2003 异戊二烯分子式为C5H8,它的分子结构有两个烯键,属于非饱和碳氢化合物。异戊二烯是一种重要的BVOCs,其含量也最大,是对流层最主要的NMHCs之一。研究表明,其排放量占植物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s,HCs)总排放量的一半。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其在大气边界层中含量也最多,甚至可以影响城市地区的大气化学行为。排放异戊二烯的树种主要是落叶树种和一些针叶树种,如栎属、杨属、柳属、桉属和云杉属等。 单萜的分子式为C10H18的同分异构体。单萜在全球的总BVoCs的排放量中也占有很大比例,主要由针叶树林所释放,可细分为单萜类及半萜类,而排放量以单萜类占绝大多数。常见的单萜类包括:α-pienen,β-pillene,d-Limonene,p-Cymene,Camphere,3一Carene,Myrcene,l,8-Cineole,γ-Terpinene等。排放单萜的植物主要是针叶树种和一些落叶树种如栎属、云杉属,最近发现橡胶(Hevea br弱iliensis)也排放单萜[2]。 BVOCs的主要来源 BvOCs主要来自于植物(如异戊二烯、单萜、倍半萜烯等)、海洋(如甲基硫、二甲基硫、硝酸甲酯等)、土壤(如羰基硫等)和化石燃料泄漏等,其中植物排放的BVoCs占BVoCs总量的98%[3]。以下介绍植物排放BVoCs的机理。 3.1 异戊二烯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释放异戊二烯是植物光呼吸副产物的假设,20年后这个假设才被证实。80年代在美国东南部的野外研究中,通过在林冠塔上设电子显微装置的方法,首次观察并证实了BVOCs传输到大气圈的过程。最近几年,异戊二烯的产生和释放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它的基本生化途径也被证实,植物合成过程最后一步所需的蛋白也被提纯。 对于植物中异戊二烯的来源,一直以来,甲羟戊酸(MAV)被认为是植物异戊二烯化合物的唯一生物合成前体。异戊二烯是在植物叶绿体内通过甲羟戊酸途径产生,由2分子乙酰辅酶A合成1分子异戊烯焦磷酸(IPP)或它的异构体3,3一二甲基丙烯基焦磷酸(DMAPP),再经脱焦磷酸而产生。但近几年来,代谢途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植物细胞质体也存在第二条代谢途径,臣闸酮酸/磷酸甘油醛代谢途径。在这个代谢途径中,IPP的直接前体不是甲羟戊酸,而是在转酮酶的作用下,由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合成5.磷酸木酮糖而来。 这两种途径的主要差异就是异戊烯基焦磷酸(IPP)形成机制的不同,其共同点是最后一步由lPP在异构酶作用下形成3,3-二甲基丙烯基二磷酸(DMA

文档评论(0)

wanni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