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学研究中译本序范景中.pdf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图像学研究中译本序范景中

《图像学研究》中译本序 范景中 1968年3月14日,潘诺夫斯基 [ErwinPanofsky]在普林斯顿去世,艺 术史研究的图像学时期随之终结。 潘诺夫斯基1892年3月30日出生于德国的汉诺威。从18岁起开始准备 研究丢勒的著作,大学时期撰写的关于丢勒作品受意大利人启发的数学论文 荣获柏林大学赫尔曼-格林奖 [HermannGrimmPrize],1923年又与扎克斯 尔合作发表研究丢勒的 《忧郁I》[MelencoliaI],他曾跟随德国中世纪艺 术史学家戈尔德施米特 [A. Goldschmidt]和弗格 [W. Voge]学习,在 他俩的指导下,完成了论丢勒艺术观的博士论文,1914年在弗莱堡获得学 位。他对丢勒的兴趣,伴随终生。 潘诺夫斯基于1926年担任新建立的汉堡大学的第一位艺术史教授,他与 校内的哲学教授卡西尔 [ErnstCassirer](1874-1945)和校外瓦尔堡图书馆 的瓦尔堡与扎克斯尔往来密切。1934年在美国讲学时因纳粹迫害无法返国, 从1935年起在享有学术共和国之誉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任研究员,1962年 退休后又担任纽约大学的教授。他是20世纪伟大的艺术史家之一,是最后 一位黑格尔派哲学家,也是20世纪后期的艺术史家应当回归的典范。 I 潘诺夫斯基在23岁发表 《丢勒的艺术理论》[DürersKunsttheorie] (1915),文中表明,他不但不喜欢与艺术品和艺术家关系不大的美学,也 不能接受沃尔夫林关于形式发展独立于表现意义之外的看法。他受李格尔 [A. Riegl]理论的吸引,认为客观性是心灵之外的一切,即客观状态,而 主观性就是心灵投射或是建构的活动,在 “关于艺术意志的概念”[Der BegriffdesKunstwollens](1920)中,他讨论了李格尔的观念。在 “作 为风格史反映的人体比例的历史”[DieEntwicklungderProportionslehreals AbbildderStilentwicklung](1921)中,他把与人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有关 4 新美术:2007年第4期总第28卷 的比例系统即人体测量学[anthropometry]和与这些是如何再现的技术性的 理论作了区分;古埃及艺术的人体各部分的相关比例与一种网格系统相一 致,因此两个比例系统也一致;古希腊艺术则把观者的视点也包括在内,并 且与人体的比例系统相互作用;但只有文艺复兴艺术才随着透视结构的引入, 为观看的系统化作了调节,客观的比例性和主观的比例性因之具有概念化的关 系。在他看来,比例的理论太精细,以至于不能综合地应用于实际的艺术作品。 但在任何时期,由比例理论暗示的概念性姿势却与潜在的艺术风格相一致。 在卡西尔的影响下,他也注意到了另一种模式:客观性是与感觉的主 观性相对的心灵的理性的建构活动。这反映在“论艺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关 系”[ÜberdasVerhältnisderKunstgeshichtezurKunsttheorie](1925) 之中。另一篇论文 “作为象征形式的透视”[Perspektivealssymbolische Form](1927),追溯了从古典时期到现代潜藏于空间结构中的各种空 间观念,他认为,文艺复兴的透视结构仅仅是把三维世界透视地投射到绘画 平面上的可能方法之一。同时,也正是这种结构为思考其他投射模式提供了 概念框架,因为它是一个既包括观者又包括被观者、既包括主观世界又包括 客观世界的结构;因此这和康德所确立的知识论相似,它考虑了认知者和被 知者的相互联系。这成了潘诺夫斯基批评思想的基础。这种联系在《“理念”: 论古代艺术理论中一个概念的历史》[“Idea”: EinBeitragzur BegriffsgeschichtederalterenKunsttheorie](1924)中得到了非常明确的 思考,在那里,他着眼于古老的关于知识的“理念”和受感知世界的模仿之 间的关系的概念,将历史与知识论的历史联系起来,并由此将李格尔和他自 己的新康德主义联系起来。 与瓦尔堡圈子的交往,使他考察了观念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在一本论 证严密的著作 《十字路口的赫耳枯勒斯》[HerculesamScheidewegeund andereantikeBildstoffeinderneuerenKunst](1930)里,他把古典主 题的各种演化解释成哲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ni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