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并流区干热河谷成因新探析.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江并流区干热河谷成因新探析

第27卷第1期 中 国 沙 漠 V01.27No.1 2007年1月 0FDESERTRESEARCH Jan.2007 JOURNAL 文章编号:1000一694X(2007)01一009906 三江并流区干热河谷成因新探析 明庆忠,史正涛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摘要:干热河谷是青藏高原周边及三江并流区引人注目的、较为独特的地生态现象。干热河谷是构造一地貌一古 生态效应、环流一季风一“狭管”效应、地形波一局地环流一降水一焚风效应、植被一土地利用一人类活动干扰效应等综合作用 而形成的原生性的地生态现象。早第三纪时,三江并流区是斜贯我国广阔干旱气候带的组成部分。随着青藏高原 的隆起和西南季风的形成演化,逐渐向暖湿性的亚热带气候和植被演化,进入上新世末一更新世以后,纵向岭谷地 貌形成,大江大河溯源侵蚀,河谷深切,在深切河谷下部逐步形成与其纬度位置相当的干旱半干旱生态景观,从古 生态上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返祖”现象。冬半年本区受西风南支急流控制形成干季,夏半年受西南季风控制,尽 管带来大量水汽,但受特殊地貌格局影响,在本区形成金沙江河谷等四个少雨区,部分气流沿狭窄平直河谷急速北 流一路无阻,水汽被输送到北部地势增高之处形成地形降雨。纵向排列的岭谷地形波,形成明显的降水波状起伏 分布曲线,气流越过山岭后下沉气流带来“焚风”效应,形成干热河谷。人类活动叠加在原已生态脆弱的干热河谷 生态系统之上,社会经济发展使其土地利用强度加剧、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朝干热化 方向发展。因而,干热河谷形成有着其地史、大气环流、季风、大地貌及地形波效应、植被抗逆性差等自然要素的综 合作用,并叠加了人类的干扰,是局地地一气一水一生一人交互作用及耦合效应的综合产物。 关键词:古生态效应;季风环流;焚风效应;综合作用;原生态现象;干热河谷 中图分类号:P463.1 文献标识码:A 在西南纵向岭谷区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即 红河干热河谷孑遗的冷热性的河谷季雨林种属成 三江地区)及其支流的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地广 分;二是焚风效应说,认为横断山区的山脉走向,大 泛分布着干热河谷。它是青藏高原东、南、西侧周边 体上均垂直于西南季风或东南季风,山脉迎风坡截 (自东缘的横断山区至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到西侧的 流较多的雨水,背风坡少雨,下山风又增温,致使河 喀喇昆仑山)深切河谷下部干旱河谷的重要组成部 谷地区产生干旱现象,愈向内陆,这种河谷干旱现象 分,也是青藏高原周边干旱河谷相对集中分布的地 愈明显,这种观点从气象学原理出发较易为人们所 区。所谓干热河谷,是在纵向岭谷区一些深切河谷 接受;三是山谷风局地环流说,如国外学者Schwein 的下部出现的四周被相对湿润环境所包围的较干 认为主要是山谷风形成的局地环流所导致的,地形 旱、温度较高的河谷生态系统或称河谷景观,是与周 封闭,河谷深陷,山谷中温度的日变化引起山谷风的 边地区湿润、半湿润等景观不相协调的、引人注目 昼夜环流,这种局地环流周而复始,长期作用的结果 的、独特的地生态景观。以纵向岭谷横断山脉中段 是谷地干燥的气流上升,形成具有一定垂直幅度的 三江并流区,即约28。一30。N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干旱现象,而谷地气流上升至一定高度所形成的云 江峡谷段的干热河谷较为典型。 雾带又恰好与山地森林的存在相吻合[5矗61;四是人 类活动干扰次生说,认为现代干热河谷是由于受到 1 干热河谷成因研究进展 人为扰乱砍伐原生的森林植被后才引发环境突变形 对于干热河谷的形成和演化的原因已有一些探 成的,侧重在河谷由湿热环境转变为于热环境时森

文档评论(0)

yaoban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