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题4.28
目录:
一、(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答谢中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张集)
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小石潭记(选段)》和《桃花源记(选段)》
五、《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训练题
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曹刿论战》训练题
七、(甲)《陋室铭》与(乙)《爱莲说》训练题
八、(甲)《孙权劝学》和(乙)《送东阳马生序》训练题
九、《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训练题
十、《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训练题
十一、(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训练题
十二、(甲)《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湖心亭看雪》训练题
十三、(甲)《三峡》和(乙)《答谢中书书》训练题
十四、《岳阳楼记(写景选段)》和《醉翁亭记(写景选段)》训练题
十五、《岳阳楼记(主旨选段)》和《醉翁亭记(主旨选段)》训练题(
十六、《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训练题
十七、(甲)《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湖心亭看雪》训练题
十八、(甲)《岳阳楼记(写景选段)》和(乙)《醉翁亭记(写景选段)》训练题
十九、(甲)《醉翁亭记(写景选段)》和(乙)《岳阳楼记(写景选段)》训练题
二十、(甲)《岳阳楼记(写景选段)》和(乙)《醉翁亭记(写景选段)》训练题
二十一、《岳阳楼记(主旨选段)》和《醉翁亭记(主旨选段)》训练题
二十二、(甲)《孙权劝学》和(乙)《送东阳马生序》训练题
二十三、(甲)《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湖心亭看雪》训练题
二十四、(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乙)《曹刿论战》训练题
二十五、醉翁亭记(写景选段)和岳阳楼记(写景选段)训练题
一、(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思。
(1)然而不胜者 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以天下之所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C、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国恒亡。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理解填空:
(1)从文体上看,这两篇文章都是短小的__________。甲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乙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它们主要都是针对______________来说的。
(2)从写作手法上看,两篇短文都是运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第一则以_________________作为例证,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____________。第二则从__________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3)从内容上看,甲文并不是讲战争的,而是讲____________的,是借战争论述“王道”的重要性,反映了孟子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
答案:1、(1)却,表转折 (2)通“横”,梗塞、不顺。 2、B 3、略 4、(1)议论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高统治者 (2)类比论证、战争中的情况、治国道理、个人事例 (3)民心向背、民贵君轻、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二、《答谢中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月色入户 高峰入云 B、解衣欲睡 实是欲界之仙都
C、山川之美 何陋之有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乡人曰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张怀民 寻病终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理解填空:
(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相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一个字)。
(3)《答谢中书书》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