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Honest Suppression Masking
——On Lin Shu’s Pros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By
Ma Xiaona
Supervisor: Prof.Yang Zhanjun
April,2013
摘 要
清末民初,林纾以一支译笔奠定了他在近代翻译界的文学地位。与其翻译事业相比,
他竟更为看重自己的古文创作,一生中笔耕不辍地创作了三本散文集《畏庐文集》、《畏
庐续集》和《畏庐三集》。他对自己的古文要求极为严格,常数月才得一篇,在编选自
己的散文集时,也是筛选甚严。清末民初,正值中华民族历遭内忧外患之时,全国各界
爱国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相继掀起革命运动,与此同时文学界也拉开了革命的序幕,如
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等等。身为文人又甚爱古文的林纾自然也被卷入了这场声势浩大
的文学界革命之中。由于出身贫寒,林纾是通过搜罗和阅读古书自学成才的。在外国文
化还没有大规模地袭入中国之前,他受到更多的是传统古典文学的滋养,尔后因翻译外
国小说的机缘才受到外国文学的熏陶(其中不乏外国散文),正是基于中西二元文化的
融合才使得林纾的古文与此时的桐城派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更值得我们关
注的是,他将对古文之路的探索与挽救中国传统文化的危亡相并列,后期的古文创作较
之前期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古文创作中,他既积极地吸纳外国文学的精华,
又极力地维护传统古文的独立性。在林纾看来,两者之间并非是对立的,相反他试图以
更为宽容的姿态吸纳外国文学的精华,探索传统古文的生存之路。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
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白话文运动时,他的这种努力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林纾的古文与其翻译的小说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尤其是在思想内容上两者在某种
程度上构成了互文,既有他对中外文化碰撞的反思,也有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自我想象。
这种想象从晚清到“五四”,从近代到现代,从未间断过,林纾所构建的中国现代化的
图景便是这纷繁的想象中重要的一支。
在新文化批评标准的影响下,学界对林纾文学成就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林译小说上,
其创作的古文则一直处于被埋没的状态,他甚至还因其古文被学界一味地戴上“卫道
者”、“桐城谬种”的帽子。对于取得了诸多文学硕果的文人而言,林纾的古文也有着重
要的研究意义。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学者开始抛开对林纾原有的芥蒂,展
开了对其古文的分析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通过借助还原历史语境、
深入原著细读、分析总结和归纳的方法来准确把握林纾古文的艺术风格、思想内容及前
后期创作的变化。在本文的论述过程中,笔者将注意把握林纾古文创作与林译小说之间
的关联性、与其古文理论之间的悖论性,在比照过程中充分展现林纾古文的复杂性,籍
I
以对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在近代文学史上进行准确的定位。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梳理有清一代散文发展的脉络,把握清代古文发展的客观规律,探
求在古文内在发展规律的制约下,林纾的古文创作将会向何种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借助
对林纾与桐城派异同之比较,洞见他的古文创作倾向的独特性。同时还原历史语境,从
林纾的出身、师承、交友等诸多方面来探寻林纾的古文渊源。
第二部分:在参照林纾古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其古文所具有的几大艺术特色。重
点把握传统古典与外国文学对他古文创作的双重影响,探寻其散文创作在中国散文近现
代化过程中的独特风貌。
第三部分:以辛亥革命为界将林纾的古文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尽管评论界一致
不太看好林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