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综 合 测 评 知识巩固 能力提高 综合探究 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下列哪种服饰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 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一、知识巩固 ( D ) ( C ) 3、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4、“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戍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A) (C) * 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 衡阳县第一中学 黄明炯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⑵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⑶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⑷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⑵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现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方法 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归纳,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手段等,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