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6 卷 4 期 云梦学刊 Vol.36 ,No.4
20 15 年7 月 Journal of Yunmeng Jul. 20 15
从隐喻角度探析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建构
邱 凌 谢树清
南华大学 文法学院, 湖南 阳 421000 )
摘 要: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在网络语境下的变体, 喻是其语义建构的主要构词方式,网络流行语 喻性语义的建构过
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探求相似性为主要特征的类比阶段;以概括 喻义为特征的抽象阶段;以延伸内涵为主要特征的
引申阶段。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喻;相似性
中图分类号:H 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 20 15)04-0 136-04
一、关于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文体等。本文重点讨论的是以网络流行词
在相关的学术研究中,网络流行语和网络语言 为主体的网络流行语。
往往混为一谈,虽然这两个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包 二、 隐喻是网络流行语语义建构的主要构词
含和继承关系,但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各自 方式
的显著特征。 网络流行语是流行语的分支,夏中华 (一) 喻的本质与网络流行语词义的建构
认为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段中被高频使用的新奇的 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现代语言学认
[1] 为隐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修辞现象,更重
语言形式 夏中华:2007 ) ;陈芳在《当代流行语》一
书序言中认为:流行语是指某一段时间或特定区域 要的它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
内广为人们传播的语言,它具有流行性、俚俗性、阶 传播是特定时期社会群体对社会生活状态的反映
层或行业性等特征, 而它主要更具有骤生速朽性, 和认知,大量与热点新闻事件密切的网络流行语正
[2] 是网络时代社会现实状况的一种生动反映。 如
很容易在短时期内消亡 陈芳:1999) 。 从学者们
对流行语的定义和网络语言的特征来看,网络流行 2008 年的“俯卧撑”和“很傻很天真”、2009 年的“这
语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事不能说太细”网络流行语等。 这与隐喻是一种人
首先,不具有全民性。网络流行语从整体来说, 类认知现象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人群, 这与它的产生、 隐喻作为一种人类认知现象,是人类将其某一
传播于网络这一特征是密不可分的。 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
[3]
其次,时段性。 这种时段性表现在没有永远流 种认知活动 束定芳 1998) 。 莱考夫和约翰逊
[4]
行的流行语,也表现在它是折射某时段社会生活的 Lakoff ,G.Johnson ,M. ,1980) 对隐喻的定义是:
一面镜子,与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互动。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
三,高频性。 一般地说,经 一段高频使用 一类事物。网络流行语语义的构建正是通 隐喻的
后,或者潜藏,或者低频使用,这与其时段性特征是 本质和作用实现了社会语境下“彼物”深层意义对
一致的。 “此物”表层语义的映射。 如“欺实马”,是网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从2015最新热词Duang看网络新词的形成和衍生机制.pdf
- 从“制造”产品到“体验”文化——试论“多彩贵州”子品牌“多彩贵州艺”的品牌建构.pdf
- 从“友爱”到“友善”——儒家友德与社会“个体化”的道德问题救治.pdf
- 从“地方公务委让”到“地方合作治理”——中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治理的逻辑演变.pdf
- 从“城市名片”到“城市品牌”--合肥城市品牌形象传播探析.pdf
- 从“尊王攘夷”到“合纵连横”——春秋霸政新探.pdf
- 从“少数人”到“心智成熟的民众”--利维斯的文化批评与“共同体”形塑.pdf
- 从“暴走漫画”看视觉审美素养教育.pdf
- 从“神仙”的翻译看《红楼梦》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语义分析.pdf
- 从《夷坚志》看南宋皖江地区民间信仰.pdf
- 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北省崇阳县539份问卷调查研究.pdf
- 以“四个全面”引领基政工作创新.pdf
- 以“德”抗“位”的回归论孟子、赵岐和朱熹的君臣观-.pdf
- 以人性共鸣构筑心灵交流的“金桥”--池田大作开辟精神丝绸之路思想探论.pdf
- 以国际评鉴为契机促进音乐课程建设.pdf
- 以多元文化认知推动外语教育的发展.pdf
- 以无为本——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奠基.pdf
- 以智慧之名,颠覆医疗.pdf
- 以特色栏目为平台的学术共同体建设研究--基于《荆楚理工学院学报》“传记文学研究”建栏16年的文献计量分析.pdf
- 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理念转型及其试验.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