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北京的手艺人
水凳--老北京的手艺人1
清代,随着朝珠和手串的时兴,珠子切割与珠串制作行业在老北京形成一定规模。清代官员礼服上,多佩以朝珠,每串朝珠共有珠子108颗,朝珠并非统一制造和配发,官员可自行配制。从内廷养心殿造办处的“如意馆”、“金玉作”,到大大小小的民间作坊,珠子制作工序大致相似,主要分切割、抛光等工序。图中工匠正在切割珠子。他面前的这个机器,叫做切割架子。架子上安置一个圆转钢刀,上面配有轮子,以绳牵引,工匠脚蹬绳线,轮子便旋转起来,达到切割的目的。因为切割玉石必须加水,所以又称为“水凳”。
白泥炉子--老北京的手艺人2
白泥炉子,又叫白炉子或不灰木炉子,是用一种叫做不灰木的石粉制成。老北京普通人家冬季取暖,文人雅士们围炉夜话,用的都是这种炉子。
图中制炉匠人手中的这个白泥炉已经基本成形,正在进一步打磨。这种炉子,高约二尺上下,基本构造可分为炉盘、炉肚和炉眼三部分,上层炉盘较为宽大,可以支锅、烧水;中间炉肚较为圆壮;下部还有一个通气眼,因此极易生火。直到上世纪30年代,洋铁炉开始盛行,伴随北京人度过无数寒冬的白泥炉子这才日渐销声匿迹。
景泰蓝--老北京的手艺人3
景泰蓝是老北京的一项传统工艺,因始创于明景泰年间而得名。它采用铜质胎型,在铜胎上用细扁铜丝做线条,捏出各种图案花纹,然后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部,经过烧制、磨平、镀金等工序,制成精美工艺品。
图中,匠人正在为景泰蓝上色,称作点蓝,这是景泰蓝制作中一道极为重要的工序。匠人们将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依照铜丝图案所标示的颜色,填充入焊好的纹饰框架之中。
麻绳--老北京的手艺人4
拴结系物的细麻绳、麻线,普通人家一般自己就可以搓制,较粗的麻绳、绳索就要到山货屋子或绳子铺去购买。山货屋子,类似于今天的杂货铺,大多位于胡同口或街边;绳子铺则相当于麻绳、棉绳、草绳的“专卖店”。那时,也常有走街串巷卖绳子的小贩,背着大捆的麻和搓好的麻绳,吆喝售卖。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麻绳的手工制作才彻底消失。
手工麻绳的制作大体有两个步骤,先将麻、棕等原材料制成半成品——绳坯,然后再将绳坯拧在一处,制成绳子。图中的老绳匠,右手拿着的就是已经成形的绳坯,他正在梳理麻线,并搓成麻绳。
宫作--老北京的手艺人5
清代,弓箭由官方垄断生产,严禁私人制造。统治者从满族匠人中挑选能者,设立“宫作”,安置在东四弓箭大院,专职制弓。清代后期,财政紧张,官府对民间的控制力也在下降,制造弓箭的民间作坊开始出现。老北京传统的弓箭,工艺极为精细。满族入关前,制弓多以硬木(桦木、柘木等)为弓胎,外缠鹿筋。清中期以后,才逐渐改为竹胎,内镶水牛角。如此制成的弓,外形秀气,外面再包以桦皮,施加彩画,非常美观。
图中老工匠采用的弓胎仍是木质。木质弓胎,拉力极强,较为实用。随着火器从西方涌入中国,冷兵器时代结束,弓箭匠人难以谋生,制作技艺几乎失传。
纸花--老北京的手艺人6
旧时,北京办理红白喜事都要装饰纸花。不过,红事和白事中,纸花的颜色、造型等都有严格区分,具体筹备分别由喜轿铺与杠房负责。大体来说,婚嫁所用的纸花色彩鲜艳,以红、黄两色为主。葬礼上的纸花,多是白、蓝等冷色调。
图中匠人正在制作的纸花,是用于葬礼的,它的高度与“哭丧棒”相近,扎花匠人???竹棒上层层缠绕白纸条穗,将它扎成大团花束的形状。
织毯--老北京的手艺人6
老北京织毯手艺,最早从宁夏一带传来,也叫“栽绒毯”。北京织毯主要分为壁毯和地毯两种。地毯在清代旗人家中比较常见,但大多数汉人并不习惯,只有碰到红白喜事时,才临时用一下,以示隆重。清末,西风盛行,北京城中的富贵人家以在家中铺设地毯为时髦。传统的京式地毯,一般以“八宝”、“博古”以及“龙凤”等图案为主,构图严谨,色泽鲜亮,织造工序复杂。
照片中,五个匠人正在织造一幅地毯,由于工作量较大,他们坐在搭好的支架上,手持各色丝线,负责完成各部分的花纹。
织地毯、打银器、切串珠、搓麻绳……这些今人听起来十分遥远的手艺,曾是北京人生活中常见的工艺,在机器进入之前,北京匠人用他们的精工细作,成就了一个独特的北京手工业。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到来,这些需要细致打磨的活计,有的变成了价格昂贵的工艺品,有的渐渐失传。
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甘博用镜头纪录了北京匠人们最后的身影和他们手中那些渐渐失传的老手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