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生心理问题.ppt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一、厌学问题诊断分析 二、青春期心理辅导 三、挫折心理辅导 四、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五、孤独、抑郁心理辅导 六、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调适 七、自卑心理及其调控 一、厌学问题诊断分析 (一)厌学的定义及类型 厌学: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懈怠的情绪和冷淡、漠视的态度等精神障碍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厌学的类型 按照厌学的程度划分 轻度厌学:只是偶尔对某门学科或某位教师产生不满的心理和情绪,从而讨厌上某一次课,或讨厌做某一门专业。 中度厌学:经常对某门学科或某位教师、某个学习学校产生厌烦,从而导致上课睡觉,不写作业,甚至旷课,有时还伴有一些诸如头痛之类的反应。 重度厌学:一提到学习就头痛、厌烦,并伴有呕吐现象,对与学习有关的一切表现出极度的愤慨乃至仇恨,仇恨书本,仇恨学校,仇恨教师,仇恨逼他读书的父母。 (二)引起学生厌学的因素 学校教育的因素 家庭教育的因素 交友不慎的因素 学生自身的因素 (三)厌学形成的心理机制 厌学和学习动机 厌学问题,本质上属于学习动机不足问题,即属于学习动机研究的范畴。 学习动机可以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您是让孩子更爱学习了还是厌倦学习了? 莱伯(Lepper)进行了一次有趣的研究,他让幼儿园的儿童进行一项有趣的游戏。实验的第一阶段不给任何奖励,两组儿童都非常投入地进行游戏,两组没有什么差异。实验的第二阶段,给一组儿童以糖果等物质奖励,另一组儿童同样不给任何奖励,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得到奖励的那组儿童对该游戏不感兴趣了,而未得到奖励的那组儿童仍然表现出极大的情绪。外部奖励产生了负面效应。为什么呢? 您是让孩子更爱学习了还是厌倦学习了? 一群淘气的孩子总往一个花园里扔砖头,主人很无奈。有一天,他找到这群孩子说:。我看你们扔得很高兴,不如进行一个比赛,谁扔得最远可以得10块钱。。孩子们一听来劲了,奋力地扔,优胜者果然得了钱。第二天,主人又来了,说今天第一名只能得5块钱。孩子们仍很兴奋,5块钱也不少呀。第三天,奖金降到了1块钱,有一些人嫌钱少就走了,仍有人继续玩。第四天,主人说今天胜利者只能得到1毛钱。孩子们听了很不屑:。就几毛钱,谁给你扔啊、走、。孩子们走了,后来再也没有来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原因分析 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在于:提供的奖励这种外部动机成功地替代了其内部动机。 结论 结合“结论”谈一谈,为什么有的家长承诺子女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绩后就满足其什么愿望的方法不能奏效的现象,又是反而让其子女更讨厌学习。 2.为什么在教育实践中存在学习成绩一向比较优异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 回顾我们所走的路,您是否发现: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总是存在“自我差异”,即现实自我的状态和未来的意向自我状态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所形成的不一致状态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紧张感,并促使个体做出相应的行为以减少着一种不一致,并消除紧张感。 如何计算“自我差异” 未来的意向自我状态分为两种: 一是理想性自我,是个体所希望、所憧憬、想要成为的自我形象; 二是应该性自我,是他人为个体所设定或者个体不得不完成的自我标准。 自我差异=未来的意向自我状态—现实自我状态 3.为何那么多成绩好的学生厌学呢? 那些学习成绩较好而有厌学行为的学生,多是“应该性自我导向”占主导地位的学生,他们的“理想性自我导向”很不明显。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要么父母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求苛刻,要么他们自己对同学与老师的评价过分敏感,太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惟恐学不好而被别人轻视,因此他们总为自己设立很高的目标,并以这些目标的实现来确证自己的价值。这些要求和目标为他们预设了一个。 “应该性自我”并驱策着他们的学习行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体验到学习的真正快乐,他们感受到的主要是压力和惟恐达不到预设目标的焦虑情绪。而一旦这种情况超过他们心理所能够承受的限度时,厌学情绪就可能开始滋生,相应的各种厌学行为也就表现了出来。 对这一类学生应该如何辅导呢? 对于这类厌学学生的矫治,重要的是扭转他们的自我导向从“应该性自我导向”转变为“理想性自我导向”。 4.在校的学习能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吗? 归属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班级群体中的,对于其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希望自己能被这个群体所接纳、所认可,从而获得一种归属感。但是如果由于他们的某种生理、外表、出身、行为方式、学习成绩等原因,而受到班集体其他成员的排斥,甚至嘲笑时,他们的这种需要就会受到威胁。一些严重缺乏归属感的学生甚至对进行班级学习都会感到恐惧。 受到尊重的需要 中小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他们也有自尊心,有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强烈需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