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钱亮文章《作为媒介的玉石——“学院派玉雕”之我见》
作为媒介的玉石
——“学院派玉雕”之我见
文/钱亮(青年雕塑家)
玉雕自古属于雕刻的一种,作为中国传统的一门手工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雕刻技艺的传承主要是靠作坊式的师傅对徒弟的言传身教。而自20世纪初中国现代雕塑的概念自西方经由日本传入中国以后,玉雕工匠便逐渐和之前同属于“百工”之列的“雕匠”和“塑匠”产生了距离,他们之间的身份和地位也由此拉开,雕塑工作者从作坊到学院、从过去的匠人身份跃进了艺术家的行列,而玉雕工作者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被列入工艺美术的范畴,肩负着守持传统的使命。久而久之,今天我们已经很自然的会将雕塑和玉雕作为两个门类来分别看待,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艺术与工艺、创作与设计、精英与大众等一系列人为的区分。如果从字面上来解释艺术与工艺的话,在我看来,首先它们二者都有个“艺”字,“艺”主要是指技术、技能,而“术”有策略、方法的意思,因此,“艺术”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有策略的技术。而“工艺”呢?则更多的指向技巧方面,是精巧细致的技术。然而,艺术在物化的过程中是离不开技术的,只是它很多时候不是以技术为目的,技术成分在艺术作品中更多的是帮助实现想法或策略的手段和路径。同样,工艺作品也是有艺术性的,只是这种艺术性更多的体现在技巧方面,从而遮掩了创作者对材料的设计与构思。
近些年,这种被人为“割裂”开来的态势有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融合既体现在一些玉雕工作者们走进美术学院进修学习,例如宋世义、邱启敬、王朝阳、孟庆东等人,也表现在美院的一些师生投身到玉雕领域或者是把玉石作为一种媒介来进行创作,比如钱步辉、卓凡、许亨、康悦等,而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等一些高等美术院校也都开设了玉雕的工作室或工作坊。如此交流和碰撞出的火花,便产生了一系列可以称之为“学院派玉雕”的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之上的创新之作。学院派玉雕将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西方古典学院造型以及当代审美观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既不失传统玉雕工艺和语言,又具有现代形式美感或后现代观点态度的当代玉雕作品。那么,学院派玉雕相对于传统玉雕而言,有哪些传承和创新之处呢?
一、材料和工艺的传承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电能作动力的玉雕工具(横机、吊机、牙机)的使用,逐渐取代了从古代沿用至解放初期的脚蹬手磨的砣机,这一变革是具有革命性的,它降低了玉雕这门手工艺在工具技术操作层面的门槛,要知道过去在用砣机治玉时,光熟练的掌握工具一般就得花上1到2年的时间,而在高型的坐凳式砣机出现之前的低矮型(几式)砣机,因为都是席地而坐,双脚得不到解放,更是需要两到三名玉工的配合才可以在一台砣机上进行工作。在我看来,电动工具的广泛运用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同时也提高了治玉的效率。因此,学院派玉雕对工艺的传承也是在此变革基础之上的传承,因为这种技术革命是不可逆的,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当然,传统的治玉工艺也不能因此被遗忘,同样应该得到我们的大力保护和传承。而工艺终究是要体现在材料上,学院派玉雕在沿用一些如和田、翡翠等老玉种的同时,随着它们的资源越来越少、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使得这些材料的成本也是越来越高,从而也开始面向一些诸如黄龙玉、金丝玉、南红玛瑙等新玉种的使用,不过在设计制作方面,多数还是遵循着因势象形、随色象类的原则。但这也反映出今后当代玉雕作品的价值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在设计构思方面,而材料成本对作品价值的影响会相对减弱。
二、历史文化的传承
中国玉雕的特殊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精湛的琢磨工艺上,更体现在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和民族情感上,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也只有经过人工的琢磨才能更好地赋予其价值和魅力。玉石经加工后转化成的玉器是玉文化的载体,可以说,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伴随着玉雕的发展而发展的,正如恩格斯认为的那样——“人类从发明工具的石器时代就产生了与实用价值并列的审美价值”。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君子比德与玉”的学说,将人的美好品德与玉的温润、光洁的内质联系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一步将玉的美德归纳为“仁、义、智、勇、洁”并一直沿用至今。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爱玉、佩玉、藏玉之风盛行。可以说,中国8000余年的玉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是遍地开花,而学院派玉雕就像是一朵奇葩,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工艺与艺术于一身,它提升着玉石的品质、传承着玉石的文化、丰富着玉石的语言、拓展着玉石的边界。
如果说传承是创新的前提,那么,创新就是传承的目的。对于学院派玉雕而言,在以上传承的基础上又有哪些创新之处呢?在我看来,它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之新
在中国传统玉雕中往往是玉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销售行业述职报告5篇.docx VIP
- 英语必备词汇(思维导图版).doc VIP
- 汽油、柴油仓储及50万吨_年甲醇汽油调配添加剂调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润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doc VIP
- GB T 3810.14-2016 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4部分 耐污染性的测定.docx VIP
- AIAG 第三版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培训教程-学员版.pdf VIP
- 文件检验相关知识试卷涵盖检验准备鉴定等内容.doc
-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总结.pdf VIP
- 2024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专任教师岗位招聘3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工业碳排放绩效研究.pptx VIP
- 瓦楞纸板箱生产环境质量控制手册与程序汇编指南.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