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试题)分类汇编: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VIP

2012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试题)分类汇编: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试题)分类汇编: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

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Q1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 14.S1、O2、P1、Q1[2012·北京卷] 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14.A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顾炎武和洛克都是17世纪的思想家,A项正确;郭守敬是元朝(1271-1368年)天文学家,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1687年,B项不正确;曹雪芹是清朝(1644-1912年)文学家,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的文学家,C项错误;关汉卿是元朝(1271-1368年)文学家,莎士比亚生卒年是1564-1616年,D项错误。 12.Q1[2012·全国卷] 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12.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题目的角度比较新颖,需要考生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从“刀笔吏”中联想到“以刀代笔”。秦朝时还没有发明造纸术,政府需要发布的命令、文件等都需要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以刀代笔”刻在竹简或木简上,故“刀笔吏”起因于他们的工作器具。其他选项均不能体现“刀笔吏”的形象。 14.Q1[2012·全国卷]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14.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解题的关键是不要脱离材料,要注意把握材料的整体性,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就会造成误选。材料说元曲“托体稍卑”,即元曲是来源于社会底层的市民文化,被朝廷和士大夫所不屑,故本题选C项。材料的前半段对元曲给予了高度评价,故A项不正确;厚古薄今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元曲遭弃的最主要原因,故B项不正确;八股取士是官方考试文体,对民间文学形式的发展影响不大,故D项不正确。 13.Q1[2012·福建卷] 《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筒 D.石碑 13.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文字的书写材料。从材料信息很容易看出,这种“材料”是竹木简,因为古代人把文字书写在竹木简上并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册”的形状,故选C项。其他选项不符合这一特征,排除。 1.Q1[2012·江苏卷]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1.A [解析] 本题考查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化。解题的关键是把握这种文学的特点。“山歌”,反映民风;“《郑》《卫》(国风之篇)”是其中名篇,可以断定是《诗经》。楚辞是文学体裁,特点是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汉赋的特点是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唐诗形式多样,内容多样。 25.H2、Q1[2012·课标全国卷]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5.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社会的反映,是经济发展在文学领域的表现形式。宋朝的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发展迅速,这些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在市民中流传,体现了市民思想。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说明A项表述有误;故事不是戏剧,所以B项错误;材料中的故事在各地均有表现,所以C项不正确。只有D项能够体现整个材料的含义。 12.A2、Q1[2012·山东卷]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2.C [解析] 本题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考查了宋代的阶段特征,在考查综合能力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北宋通过分化事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来加强君主对政治、经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