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悲剧观.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的讨论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念中,悲剧观是最重要的。上次课提到,如果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俄狄浦斯王》为例,结合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可以提出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1、这部悲剧和死亡等巨大的灾难有关 2、灾难一般来说是令人恐惧的,甚至可以说——避之唯恐不及,但《俄狄浦斯王》这样的悲剧我们为什么喜欢看? 3、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带来怜悯和恐惧后,也带来快感。而经验中,悲剧是令人难过的,有何愉悦可言? 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经典定义 《俄狄浦斯王》的情节线索 1、忒拜城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斯卡斯忒结婚多年,生下俄狄浦斯; 2、由于拉伊俄斯早年曾劫掠珀罗普斯国王的儿子,阿波罗的神谕因而说,作为报应,拉伊俄斯将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3、为此,俄狄浦斯出生后,为使预言不可能实现,只有不让俄狄浦斯活下去,于是召牧人将他丢弃到荒野,但这个牧人不忍心俄狄浦斯这样死去,就将他送给玻吕波斯国王的牧人; 4、玻吕波斯国王没有孩子,就将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成人,有人点破说俄狄浦斯不是玻吕波斯的亲生儿子; 5、俄狄浦斯很苦恼,就去得尔福神庙祈求,但阿波罗没有回答他是否为玻吕波斯的亲生儿子,只是告诉他未来将弑父娶母; 6、又由于俄狄浦斯仍旧想着自己是玻吕波斯的儿子,因而,离开玻吕波斯就是离开阿波罗预言实现的可能性; 7、于是俄狄浦斯走在离开玻吕波斯的路上,遇见一个老人和他的几个随从,老人很急地赶路,甚至用马鞭抽俄狄浦斯,后者于是反抗,那老人死了,随从仅一个逃跑; 8、俄狄浦斯继续赶路,来到忒拜城解答斯芬克斯之谜,为此当上了忒拜城国王,并娶国王遗孀为妻…… 俄狄浦斯王的再分析 1、俄狄浦斯杀害拉伊俄斯起于争执,冲动鲁莽是一个方面,但俄狄浦斯终归不是一个“坏人”——其有责任心——那么,他杀死拉伊俄斯则可以说来自“过失”而不是罪恶。(悲剧的“过失”说问题)——俄狄浦斯王是坏人吗? 2、在剧本中我们也看到,俄狄浦斯总是试图逃避命运的拨弄,离开信以为真的“父亲”波吕玻斯,就以为远离了“弑父娶母”的可怕预言。(命运或不可知的力量问题) 3、以灾难结束。作为杀害拉伊俄斯“凶手”的俄狄浦斯,其作为“凶手”之身份是逐渐揭开的。(悲剧的结构问题) 亚里士多德谈史诗和悲剧的不同 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情节是最重要的 情节中的两个成分:突转和发现 所谓发现,“是指情节按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是突转和发现同时发生。 亚里士多德谈性格——悲剧主人公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 “第一,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向逆境,因为这只能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第二,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向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精神——不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更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第三,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善之心,但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因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一种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小结: 亚里士多德强调: 1、一定长度——以太阳一周为宜 2、是对行动的模仿 3、主人公性格有一定的欠缺。 ◆问题随之而来: 既然“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如此沉迷于对这出悲剧的阅读、观看呢? 面对作为灾难的悲剧,人们为什么喜欢看——是出自某种恶意还是同情?(“恶意”说或“同情”说问题) 1、恶意说: 1)我们的儿时经验:以折磨小昆虫或者其他小动物为乐——人性邪恶本性的残留——所以以观看悲剧中的痛苦为乐 2)从恶意说延伸的两种观点: A、安全感——卢克莱修:“当风浪搏击的时候,从海岸上观看别人的痛楚是一种快乐。”“(在悲剧中)可以感到恶,但与此同时,无论它多么强大,却不能伤害我们,这种感觉可以大大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 B、优越感——桑塔耶纳:“我们可能感到这是灾难,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这灾难虽然很大,但毕竟不能触及我们,这一念就格外刺激起我们自己的安全感。” 恶意说或安全感、优越感的问题 1、欣赏悲剧和折磨小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1)审美的态度和实际的态度的不同 2)作为艺术品的悲剧和实际苦难场面的不同 2、是否有着邪恶本性的人才会喜欢看悲剧呢,有例证可以说明面对现实苦难无情的人却可以为作品中的苦难掬一把同情之泪;也有例证可以说明演出过于惨烈的情节并不受人欢迎。 也许这里涉及一个重要问题——欣赏的“距离” 作为演出或文本的悲剧中,其场面悲惨是一个方面,沉醉其中的人其实是审美的人,是以审美的态度而非实用的如功利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区分为三种: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