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官员驳谥现象的文化考察(论文资料).doc
唐代官员驳谥现象的文化考察
王海鹏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内容摘要:驳谥是指古代礼官或官员对于某一谥号因持不同意见而提出的一种反驳现象。唐代官员驳谥现象的出现以及普遍化是政治因素、道德因素、价值观因素等多种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唐代官员驳谥不仅起着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而且对澄清唐代吏治也有积极。 关键词:唐代官员、驳谥、文化思考
我国古代帝王后妃、王公显宦死后,人们须避讳其生前之名,另立新号以相称,这种称号叫做谥号。最初的谥号并没有褒贬善恶之意,完全是出于周王室、贵族“卒哭而讳,将葬而谥。有讳则有谥,无讳则谥不立”[1]785的避讳需要,借此来表达自己“尊宗敬祖”的观念。但是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谥号逐渐被赋予了辩行迹、明善恶、寓褒贬的含义。《逸周书·谥法解》载:“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是一个人一生功劳行为的高度概括。一个人如果对社会具有重大贡献,便会被赐予美谥予以褒扬;一个人如果作恶多端,便会被赐予恶谥予以贬斥。正因为谥号具有“褒贬善恶”的特殊含义,所以周王朝的统治者便加以利用,通过赐谥的褒扬和贬斥,使之成为统隶臣下、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历代统治者鉴于谥号的巨大作用,也都加以效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官员谥号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使谥号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引起一部分礼官和官员对某些谥号提出不同意见,这便产生了驳谥。
唐代规定:“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谥迄,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2]306这就是唐代谥法的基本运行程序。三品以上官员去世后,太常博士便根据尚书省考功司的行状拟定谥号,然后交由尚书省审核,尚书省有关官员如果对某一谥号持有不同意见,便在朝廷上提出“谥议”或与太常博士进行争论,最后由皇帝裁决。尚书省官员提出的“谥议”与太常博士的“答谥议”便是驳谥的范畴。唐代官员驳谥现象非常普遍,是唐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唐代官员驳谥的四种类型
唐代官员驳谥主要有四种类型:谥字是否恰当、单复谥、是否追谥、避讳。
谥字是否恰当是驳谥最主要的类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逝者的谥号往往与本人生前的行迹不相符合,一些官员出于维护谥法褒贬善恶的目的,便对某些谥号提出了驳议。如宇文士及死后,太常博士拟谥为“恭”,黄门侍郎刘洎根据宇文士及生前奢侈、骄纵的生活状况提出驳议,认为“士及居家侈纵,不宜为恭。”[3]2411最后确定了“纵”的恶谥,这是将美谥改为恶谥的一例。有的驳谥则是将极美之谥改为一般美谥。如唐肃宗时期的宰相杨绾去世后,太常博士拟谥为“文贞”。唐肃宗鉴于他“质性贞廉”德行也予以认可。但是比部郎中苏端却提出不同意见,在所奏的谥议中认为:“昔公叔文子有死卫之节,修班制之勤,社稷不辱,方居此谥。爰及太宗初,魏征有匡救公直之忠。中宗末,苏环有保安不夺之节。所以诸贤甚众,谥‘文贞’者不过数公。”杨绾“焉可比德”,不配谥为“文贞”,只有另谥,才能使“黄泉之魂,免惭于苏、魏”[4]4445。虽然苏端的驳议,违背了唐肃宗的意愿,肃宗借故将苏端贬为广州员外司马。但肃宗却碍于公议,还是将杨绾的谥号由极美之谥的“文贞”改为一般美谥的“文简”。还有的驳谥不在于谥字的美恶,如左仆射韦陟去世后,太常博士程皓议谥为“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出于中国传统文化“忠孝不能两全”的观念,提出驳议,认为“议行称谥,固多美名,何必忠孝两施。”[5]2962颜真卿并不反对韦舍谥“忠”或“孝”,只是反对两字同施而已。
单复谥是驳谥的第二种类型。唐代以前就有过单复谥之争,这种争议一直持续到唐代。如关于宰相吕諲諲諲諲杲苗太师一年矣吕諲四年矣卢奕五年矣颜杲卿八年矣并荷褒宠无异同之论。独知运不幸。遂以过时见抑。苟必以已葬未葬为节。则八年与五摭緍金之重轻以緍金重轻贻后之庞微偷忠盗贞罔世间人为尽善加行路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夷落。闻诗学礼,事绝于趋庭。纳采问名,惟闻于黩货为‘缪畤奄征南海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所谓害于而家,凶于而国。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以数千之役徒,无甲兵之强卫,指期遂往,禀命而行。于是量畚筑,执沴鼓,亲总其役,不愆所虑。俾柳城为金汤之险,林胡生腹心之疾,盖为此也。寻而罢海运,收岁储,边亭晏然,河朔无扰。与夫兴师之费,转输之劳,较其优劣,孰为利害?而云“所亡万计”,一何谬!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