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
第二节 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
环境中化学物质(或毒物)作用于人体后,是否能对健康产生危害, 首先取决
于摄入量的多少,同时还与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密切有关。毒物进入机体后,不
是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机体中毒或产生潜在性危害,就是机体通
过各种防御机制与代谢活动,使毒物降解而将其排出体外。因此,了解毒物的代
谢过程对研究毒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毒物代谢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毒物通过各种途径和方
式与机体接触后,首先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血液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它们
被储存或在组织细胞内发生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变化,称为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或代谢转化(metabolic transformation),转变成代谢产
物,最后毒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由于吸收、分布和
排泄过程的机理具有共通点, 故统称为生物转运(biotransport)。
一、毒物的吸收
毒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在
生活环境中毒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在毒理学实验研究中还采
用特殊的染毒途径如腹膜内、静脉内和皮下注射等。
1.呼吸道吸收
污染空气的环境毒物主要从呼吸道侵入机体,从鼻腔到肺泡整个呼吸道各部
分由于结构不同,对毒物的吸收情况也不同,愈入深部,面积愈大,停留时间愈
长, 吸收量愈大。因此,呼吸道吸收是以经肺泡吸收为主。由于人体肺泡数量
2
多(约3亿个),表面积大(50~100m ),相当于皮肤吸收面积的50倍。肺泡周围
布满长约2000km的毛细血管网络,血液供应很丰富,毛细血管与肺泡上皮细胞
膜很薄,仅1.5μm左右,有利于外来化学物的吸收。因此,气体如CO、NO2 、SO2
,挥发性液体如苯、四氯化碳的蒸气及气溶胶硫酸雾等经肺吸收的速度很快,仅
次于静脉注射。
气态物质到达肺泡后,主要经简单扩散透过呼吸膜而进入血液,其吸收速度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肺泡和血液中物质的浓度(分压)差,按扩散规律,气
体从高分压处向低分压处通透,分压差愈大,吸收愈快。随着吸收量的增加,分
压差逐渐减少,吸收速度随之减慢。当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吸收
量不再增加,此时在血液内的浓度(饱和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称为该
气体的血/气分配系数( blood/gas partiton coefficient)。此系数愈大,气体
愈易被吸收入血液。例如乙醇的血/气分配系数为1300,乙醚为15,二硫化碳为
5,说明乙醇远比乙醚和二硫化碳易被吸收。除血/气分配系数外,气态物质的吸
收速度还取决于其在血中的溶解度、肺通气量和血流量。在血中溶解度高的物质,
其吸收速度主要取决于吸收率,溶解度低的物质主要取决于血流量。 颗粒物
质的吸收主要取决于颗粒的大小,直径>10μm者,因重力作用迅速沉降,吸入
后因慢性碰撞而大部分粘附在上呼吸道。5~10μm者大部分被阻留在气管和支
气管。1~5μm者可随气流到达呼吸道深部,并有部分到达肺泡,<1μm者可在
肺泡内扩散而沉积下来。因此随空气吸入的颗粒物并非都被吸收。空气进入呼吸
道后,气流速度减慢,气流方向多次改变,较大的颗粒阻留在渗透性较小的呼吸
道表面,由于正常的纤毛运动使其逆向移动,最后由痰咳出或咽入胃肠道。呼吸
道纤毛运动的速度,随不同部位而异,一般每分钟达1mm~1cm之间,1小时内
可清除粘膜上的沉积物达90%以上。
到达肺泡的颗粒物质可通过下列途径消除:①直接从肺泡吸收入血液;②随
粘液咳出或咽入胃肠道;②游离的或被吞噬的颗粒物可透过肺的间质进入淋巴系
统;④有些颗粒可长期留在肺泡内,形成肺泡灰尘病灶或结节。
2.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是吸收环境毒物的主要途径。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通过消化
道被人体吸收。消化道的任何部位都有吸收作用,但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因
肠道粘膜上有绒毛,可增加小肠吸收面积约600倍,大多数化学物在消化道中以
扩散方式被吸收。有些与营养物结构类似的外来化学物则通过主动转运系统吸
收,如5-氟尿嘧啶能为嘧啶的转运系统所吸收,铊和铅可为铁和钙的转运系统
所吸收。
消化道从口腔至胃、肠各段的pH相差很大,唾液呈微酸性、胃液酸性、肠
液为碱性。由于许多酸、碱性有机化学物在不同pH溶液中的解离度是不同的,
故在胃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有很大差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牛顿第一定律在经典力学理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doc
-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超重失重问题专题.doc
- 物料管理方法物料不良的处理.doc
- 物流战略管理重点.doc
- 物流管理与市场营销的关系探析.doc
- 物流管理专业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任务书.docx
- 物流管理论文实践教学论文.doc
- 物流职业素养提升途径.doc
- 物理专题一.ppt
- 物理化学工科A试题.doc
- 2025年云计算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发展分析及未来五到十年趋势报告.docx
- 未来十年大气污染防治行业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docx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预警系统在高温充电场景下的应用报告.docx
- 2025年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品牌忠诚度构建策略报告.docx
- 2025年零碳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报告.docx
- 新能源企业产能布局策略与2025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模式.docx
- 2025年智能车载导航避堵技术对交通拥堵预测模型的创新.docx
- 2025年智能安防监控交互界面设计用户接受度报告.docx
- 2025-2030年南美电动车市场增长动力与政策环境报告.docx
- 2025年社交媒体平台算法推荐技术创新与内容分发策略研究报告.docx
最近下载
- 酒店礼宾英语.docx
- 红色资源讲解员服务规范 DB32 T 5069-2025.pdf VIP
- 第9课+水墨井冈+++课件+2025-2026学年赣美版(2024)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习作:“漫画”老师》优质教案(第一课时).docx VIP
- 第7课+中国传统色++课件+2025-2026学年赣美版(2024)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ppt VIP
- 第7课 中国传统色 课件 2025赣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pptx
- 医美整形面部美学设计及微整产品知识课件.ppt
-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自然堂:2024中国女性肌肤衰老趋势变化报告.pdf VIP
- 酒店礼宾部英语新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