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条锈小麦品种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采用室内苗期接种小麦条锈菌的方法,研究了4个慢锈小麦品种和2个快锈小麦品 种受条锈菌侵染后,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 供试各小麦品种健叶的叶绿素含量(a+b)之间和叶绿素a/b之间均差别小;在受条 锈菌侵染后,其叶绿索含量(打+b)和chla/b较未接种对照均明显下降,随病程加深, 叶绿素含量也逐渐降低。慢锈小麦品种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小,快锈品种下降幅度 较大。慢锈和快锈小麦品种在同一发病阶段,叶绿素a/b值差异不大,即叶绿素拍的 大小不是慢锈小麦品种的特点。 用LI一6200型光合系统仪对苗期小麦的发病叶和健叶进行了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测 定。结果表明,接种后不同时期6个小麦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都明显升高,高于未 接种的对照小麦;接种品种的气孔导度(Gs)在花斑期小于不接种品种的气孔导度,但 在产孢初期和产孢盛期,接种品种的气孔导度大于不接种品种的气孔导度,并且快锈品 种接种叶的气孔导度大于慢锈品种接种叶气孔导度;在整个发病时期,接种叶的蒸腾速 率(Tn)大于健叶,快锈品种的蒸腾速率大于慢锈品种的蒸腾速率。建议将气孔导度和蒸 腾速率作为区别快锈与慢锈品种的指标。 对6个供试小麦品种在不同发病时期POD、PP0活性和同工酶进行测定的结果为: 未接种小麦条锈菌的不同小麦品种POD、PP0活性差异不大;接种后,不同小麦品种叶 锈小麦品种POD活性变化一直趋于平缓,而慢锈小麦品种总体上POD活性都有不同程度 的大幅升高和降低;慢锈小麦品种POD出现酶活高峰的时间早于快锈小麦品种,慢锈小 麦品种在侵入期(接种后4-9天)达到了酶活高峰,而快锈小麦品种在发病盛期(接种后 20天)达到酶活高峰。PP0活性表现相反,慢锈小麦品种出现酶活高峰的时间迟于快锈 小麦品种,快锈小麦品种PP0活性在侵入前期(接种后第2天)达到酶活最高峰,而慢锈 品种在侵入期(接种后第4天)PP0活性达到最高。 慢锈与快锈品种POD、PP0同工酶的变化为:侵入期,慢锈小麦品种POD同工酶酶谱 从酶带数目和酶带活性两方面都强于快锈小麦品种;产孢初期,漫锈品种同工酶活性也 强于快锈品种;产孢盛期,快锈小麦品种同工酶活性强于慢锈品种,酶带数目也多于慢锈 品种。对不同的小麦品种,不管是健叶还是接种叶,PP0同工酶酶谱都没有实质性的差 别。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 慢锈性叶绿素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过氧 化物酶多酚氧化酶 酶活性 同工酶 前言 小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之~,小麦锈病也是中国乃至世界 上所有产麦国家的一类最重要的病害。它发生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几乎凡有小麦栽培 的地区均有小麦锈病发生,并且是世界上所有主要产麦国家,如美国、中国、印度、俄 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法国等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以小麦 f striiformis 条锈病(Puccinia sptritici)发生最为广泛,它是由小麦条锈菌引 起的气传叶部病害,可随高空气流作远距离传播,流行性强,为害严重,主要发生在西 北、西南、华北和淮北等冬小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实际上小麦条锈病遍及中国各主要麦 区‘”。 50年代以来,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的品种因抗条锈性丧失已进行过7次大规 产量损失。近年来,新小种30、31和32号及其他致病类型的出现和发展使小麦条锈病 流行的潜在威胁再度增大,涉及范围更广(王风乐等,1996)。 在流行年份,小麦锈病可使小麦减产20-30%,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 效、易行和对环境安全的途径。经过植物病理学家和育种学家的共同努力,抗锈育种工 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己在减轻小麦受害和损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锈菌毒性基 因的高度变异及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抗条锈病品种大多是小种专化性的,因而随着新毒性 小神的出现,一批批抗锈品种很快丧失其抗锈性。某一抗病品种大面积连续种植以后, 也会很快丧失原有的抗病性,并会连续不断的发生。多年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陇南麦区 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的重要越夏区,是条锈菌新小种的策源地。在该地区,由于条锈病菌 生理小种的不断变异,陆续产生新的毒性小种,导致了抗病品种的平均寿命一般不超过 3—5年,就会失去利用价值。因此,70年代以来,国内外已开始重视对其它类型抗锈 性的利用,如非小种专化抗性,水平抗性,持久抗性Ⅲ,成株抗性,慢锈

文档评论(0)

whl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