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弱于陶”与明代前七子的陶诗批评》.pdfVIP

《“诗弱于陶”与明代前七子的陶诗批评》.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弱于陶”与明代前七子的陶诗批评》.pdf

“诗弱于陶”与明代前七子的陶诗批评 邓富华 作为 “开千古平淡之宗”[】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但陶渊明 在诗歌史地位的确立也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陶渊明在南朝时并不受到重视,颜延 年为他作诔,仅评其 “文取指达”,沈约 宋《书》把他列入隐逸传,对其诗文成就也未予肯定。 齐梁时刘勰撰 《文心雕龙》,未提到陶渊明。钟嵘的 《诗品》虽称他为 “隐逸诗人之宗”,但也仅 把他列为中品。萧统对其诗文评价较高,而 《文选》也只选其诗 8首与文 1篇。到了唐代,陶 渊明才开始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李白、自居易、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推崇其人品和 诗歌,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而正如钱钟书所言:“渊明文名,至宋而极。”_2]北 宋苏轼高度评价陶诗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3]。且前 后和其诗凡百余首。而理学家朱熹更欲将陶诗 “附于 《三百篇》、《楚辞》之后,以为诗之根本 准则”[。南宋陆游则提出“学诗当学陶”(《自勉》),金代元好问评其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 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其四),元代方回亦云:“世称陶谢诗,陶岂谢可比。”(《秋晚杂 书》)将陶渊明的地位突出于谢灵运之上,并说 “五言古陶渊明为根柢”_5]。可以说,自唐宋以 来,陶渊明的文学地位逐步上升,至宋元时代,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明初,宋濂从文道合一的角度出发,对陶诗颇为推尊:“陶靖节诗,如展禽仕鲁,三仕三 止,处之冲然,出言制行,不求甚异于俗,而动合于道,盖和而节,质而文,风雅之亚也。”_l6陶 诗的平淡冲和的风格也受到当时台阁文人的青睐,如杨士奇说:“诗以道性情,诗之所以传 也。古今以诗名者多矣,然 三《百篇》后得风人之旨者,独推陶靖节,由其冲和雅澹,得性情之 正,若无意于诗,而千古能诗者,卒莫过焉。”[7]把陶渊明推到了 《诗经》之后第一诗人的位置。 李东阳也说:“陶诗质厚近古,愈读而愈见其妙。”r8]何孟春则说陶渊明是 “三代而下为第一流 人物,其诗文 自两汉以还为第一等作家”[9]。而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对陶诗的 评论颇值得注意,特别是何景明提出“诗弱于陶”的诗学命题,引起了明清两代文人学者的 反复讨论: 夫文靡于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于韩。诗弱于陶,谢力振之,然古诗之法亦亡 于谢。[。 198 文学评论丛刊(第 15卷第 2期) 黄省曾首先发表了不同意见,在写给李梦阳的信中说:“有号称海内名流而乃为论 日:文 靡于隋,其法亡于退之;诗溺于陶,其法亡于灵运。嗟夫 !嗟夫 !是何言哉?隋不足论,至于 退之、陶、谢,亦可少宽宥矣。”[11_许学夷则针对何景明的诗论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批驳:“渊明 诗,真率 自然而气韵浑成,而谓 诗‘溺于陶’,一病也;五言 自太康变至元嘉,乃理之必至,势之 必然,而谓 谢‘有意振之’,二病也;灵运之名,实被一时,渊明之诗,后世始知宗尚,当时谢岂 有意于振之耶?三病也。”[1]首先,他强调陶诗有真率 自然与气韵浑成的特征,批评何景明 没有认识到陶诗的妙处;其次,他从诗体演进的角度来驳斥谢灵运振起诗道的观点,认为五 言诗 自太康发展至元嘉,诗体必然要随着时代环境作家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诗体 的流变是 “理之必至”与 “势之必然”,也就是说这是客观规律。持此种看法的还有钱谦益等 人。也有一部分学者仅仅提出了批评,但未能予以阐释,如潘德舆说:“至大复谓古文之法亡 于韩,诗弱于陶,尤为诞谩。”E13]陈仅亦云:“此直是英雄欺人语。古文之法亡于韩,近人犹有 拾其唾余者,至评陶诗为弱,尤属谬妄。”_】清代朱庭珍对这一诗学命题有不同的理解: 何大复答空同书,谓诗盛于陶、杜,文盛于韩、欧,而诗之亡即 自陶、杜始,文之亡即 自韩、欧始。后人执为 口实,群起而攻,此论遂为诟府。其实确有所见,意非尽妄,特放 言高论过易,故招尤丛谤,理无 由伸耳。自古极衰之根,每伏于极盛之 中,循环往复,不 止诗文为然。陶、杜出而人争学为陶、杜,韩、欧出而人争学为韩、欧,既未窥见本原,又 未洞其得失,于是陶、杜、韩、欧独至之诣不能法也。……此非陶、杜、韩、欧之过,学为 陶、杜、韩、欧之过也。极衰始于极盛,理本不诬。大复任意纵笔,故作大言惊人,而词不 达意,致招掊击,原属 自取,第不究其言之所以然,一味诋诃,则又耳食之过矣。

文档评论(0)

iyj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