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年第i 霄 地 质 学 报 ACTAGEOLOGICASINcA VDol_ec86.N2o0.1122
对新元古代湘桂海盆及邻区构造属性的探讨
许效松,刘伟,门玉澎,张海全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成都,610082
内容提要:新元古代的湘桂海盆夹持在中上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与华夏地块群之间,是古华南洋与下扬子陆块
俯冲碰撞后在西南方向的残留海。东段古华南洋俯冲的地质记录发生在 860~1034Ma间,为绍兴一江山一萍乡碰撞
带,形成江南岛弧造山带;西段古华南洋与上扬子陆块俯冲的构造地质记录,推测在湖南的新化一城步至广西的三
江一带,时间为 850~820Ma,形成雪峰一四堡岛弧造山带,但无陆陆碰撞的记录。东、西两段构造活动有近 1亿年至
数十百万年的时间差,为湘桂海盆在停止扩张的洋底上提供了发育的空间,并转为弧前一深海盆地。由萍乡向南西
方向至湖南茶陵一郴州为一结合带,西侧 的沉积物属扬子沉积构造域和湘桂海盆 ,沉积 了细屑浊积岩和硅泥质岩 ;
东侧为华夏沉积构造域 ,包括赣、闽和粤北 ,充填了与热活动有关细碧岩、含铁石英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郴州至贺
县间,有一东一西 向的古南岭裂陷海与之相连 ,是分隔云开地块、粤东南地块与罗霄一武夷地块 的深海槽 。在早古生
代构造旋回中,湘桂海盆、古南岭海槽以及华夏沉积构造域,分别转为不同构造走向的湘桂加里东褶皱带和华南加
里东造 山带 。
关键词:湘桂残留海盆;扬子沉积构造域;华夏沉积构造域 ;湘桂加里东褶皱带;华南加里东造山带
中国南方除扬子为一个具有稳定基底的克拉通 正 由于华南地质构造复杂 、具相序性和无相序
盆地外 ,对广 阔的华南地区在 中新元古代至早古生 的各类地质体的交错、叠置,变形和变质程度不一,
代的构造格架 、沉积盆地性质以及归属颇有争议。 造成华南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不解。笔者综合近十余
在重大的基础地质问题上 ,有两大各异的观点:统一 年各学者新资料提供的地质信息、辅以关键点考察 ,
陆块说,中新元古代扬子与华夏碰撞聚合为统一陆 审视原有的思路 ,厘定湘桂海盆及邻区华南新元古
块 ,古华南洋向扬子俯冲的地质记录为江绍断裂带 , 代沉积体的共性、差异性,以反馈其构造归属;以江
南华纪再次裂解为陆内海 ,加里东构造旋 回转为华 绍断裂的超前、滞后热构造事件为依据 ,分解江南一
南造山带或褶皱带。但有两大疑点:一是江绍断裂 雪峰构造带 ,比较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群 间的盆地
由萍乡以南与扬子间无陆陆碰撞的地质记录 ,新元 性质 ,重新认识华南沉积构造 的特殊性 ,不谓是另一
古代仍是海域 ,但性质不清;二是华夏不具统一的基 分析途径。
底 ,为多个 自成体系的地质体,热事件多、无南华纪
1 华南区域构造概述
冰、不具组建碳酸盐台地的基本条件 ,因而在沉积序
列上不能与扬子对比、无共性 ,应有长距离的海域和 中国南方特别是华南大地构造属性和特征的认
构造分隔。 识 ,我 国新老地质学家为此关注了近半个世纪之久,
华南残留海说 ,江绍断裂带在萍乡向西南延至 至今仍有不同的见解 。总览 已有的专述和地质实
湘 、赣 、桂、粤是古华南洋的残留盆地 ,构造走向可能 际,以求同存异之见,华南大地构造单元可分为三部
由萍乡经茶陵盆地一郴州至钦州。鉴于这一地区被 分:以武陵布格异常陡变带为界,西为稳定的扬子陆
南华纪一早古生代时空多变的巨厚细屑沉积物覆 块 (袁学城 ,1990),发育震旦纪一早古生代的碳酸岩
盖,构造形迹不清,至今未发现 “钉子型”的洋壳记录 台地;陡变带以东为华南加里东褶皱带,蔡学林等
佐证其残洋说,因而也难予采纳 。 (2004)称湘赣桂褶皱带,为弱减薄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