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贝多芬百年祭》课件 鲁教版必修4.pptVIP

高中语文《贝多芬百年祭》课件 鲁教版必修4.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贝多芬百年祭》课件 鲁教版必修4

贝多芬百年祭 肖伯纳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惊人的音乐激情及与命运抗争、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    2.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感受大师人格及音乐魅力,领悟作者寄寓的情感。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作者简介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散文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都柏林一个不太幸福的家庭,1876年移居伦敦,以从事音乐评论而步入文坛,在他早先的文学生涯中,他的多部小说都没有成功。但是他坚持不辍,逐渐在戏剧创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的戏剧作品《华伦夫人的职业》、《鳏夫的房产》、《巴巴拉少校》、《圣女贞德》等,无论是在语言的幽默上,在艺术的表现力以及创新精神上,或者是戏剧的内容所反映的社会的深刻性上,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萧伯纳除了写作戏剧和小说以外,还从事音乐和美术的批评工作。 背景简介 萧伯纳与音乐有缘。他从小就爱好音乐与绘画,青年时期在创作长篇小说之外还撰写过音乐评论,对古典派和浪漫派的音乐家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对音乐作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萧伯纳对贝多芬的推崇是发自内心的。两人在经历与思想上颇有相似之处。贝多芬平民出身;萧伯纳诞生于小公务员家庭。贝多芬青年时期耳聋,依然顽强从事音乐创作;萧伯纳20岁时到伦敦靠写作谋生,九年里仅得6镑,其中5镑还是写药品广告的收入。贝多芬追求自由平等,与宫廷贵族、上流社会格格不入,敢于直接抨击皇帝;萧伯纳主张社会公正,无情挑破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脓疮,撕破绅士淑女们的伪装。贝多芬在当时社会被视为“疯子”,萧伯纳也曾被人骂作“魔鬼”式的人物。此外,两个人的作品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保持着紧密联系,都有一种骇世惊俗、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领域里的伟人。正因为心灵相通,才易于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萧伯纳写作本文时,已是71岁高龄的老人,但文章写得如此淋漓酣畅、激情洋溢,大概也是受到“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奔腾澎湃的”感染吧? 内容述评 作者首先生动地刻画出贝多芬鲜明的个性。 我们看到一个情感化的心灵,一个真性情的人物,一种具有自我反思倾向而又不愿用理智去约束情感的精神气质。 其次,作者突出了贝多芬“激进共和主义者”的政治立场。 贝多芬追求个人自由、蔑视传统规范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反叛性,注定了他天然倾向于革命与激进的政治立场。 再次,作者赞扬了贝多芬在音乐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与杰出贡献。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点“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是在于他那激动人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 艺术赏析 本文在比喻的运用上极富个人特色和创造性,奇异生动,出人意外,但又能唤起较强的审美愉悦。 对比手法在本文中运用得相当多。作者要评价贝多芬,要阐明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意义与价值,离开比较与对比是难以说清问题的。强化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是反差强烈、正反分明,各人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 人称的运用。作者在不少地方多次运用了第二人称“你”。 “你”即读者代词的反复出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犹如作者正在与“你”进行着一场炉边谈话,面对面,眼睛看着眼睛,这种近距离的亲近感正是作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阅读思考 一、 在作者的笔下,贝多芬是什么样的一种性格?作者对贝多芬这一性格的谈论使用了哪些文学手法?作者为什么对贝多芬的性格做那么多的分析谈论? 二、 文章在接近末尾时有这么一句话:“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人安静一会儿,那你就怕听他的音乐了。”请就这一句话谈谈贝多芬音乐的意义所在。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百年之后,英国伟大的剧作家、散文家,萧伯纳为伦敦《广播时报》写了一篇音乐评论——《贝多芬百年祭》,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文章是纪念贝多芬的,其中包含着作者对于贝多芬以及对于音乐的理解,字里行间,透着大师的独特的感受——他把贝多芬视作“反抗性的化身”。文章围绕如何解开“贝多芬之谜”,追记了贝多芬思想和创作的各个侧面,揭示了贝多芬音乐的本质——“惊人的活力和激情”。 作者介绍 ?萧伯纳是一个幽默、正直、不看重名利的人。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给萧如下评价:“萧作为文学家,他是很有才气和敏锐的,但作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却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shud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