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北缘深水水道体系的地震响应及其演化》.pdfVIP

《南海西北缘深水水道体系的地震响应及其演化》.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海西北缘深水水道体系的地震响应及其演化》.pdf

2014年 4月 海 洋 地 质 与第 四纪 地 质 Vo1.34,No.2 第 34卷 第 2期 MARINEGEOLOGY QUATERNARYGEOLOGY Apr.,2014 DOI:10.3724/SP.J.1140.2014.02069 南海西北缘深水水道体系的地震响应及其演化 陈昱瑶 ,周江羽 ,钟佳 ,庹雷 ,齐同胜 ,张美玲 (1.中国地质大学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 2.中国石油大学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摘要 :基于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 ,对南海西北缘深水水道体 系的形态 、内部结构、地震反射特征及其演化过 程进行 了精细刻画。深水水道体系西起莺歌海盆地 ,经琼东南盆地向东延伸至双峰盆地 ,整个体系划分为峡谷一水 道、水道一朵体转换带、水道 朵体复合体、水道一朵体外缘 4个沉积单元 ,总结其在外部形态、侵蚀深度 、宽度 、加积方 式 、内部充填结构特征 、所受地形 限制性等方面的逐步演化过程 。峡谷一水道是 以侵蚀作用为主的单一限制性水道 体 ,水道 两侧发 育5种 不同的陆坡 类型 ,分别 为进积型 陆坡 、滑塌型 、水道 化陆坡 、宽缓型 陆坡 以及 陡坡 型 陆坡 。不 同的陆坡类型对水道产生的限制性程度不同,导致水道侵蚀 宽度 以及堤坝 的横 向展布 幅度不 同,其 中在 宽缓型陆 坡区规模最大。在 中央峡谷 口发育水道一朵体转换带,由于受到地形限制性降低 ,单一水道体产生分支形成低 限制 性水道复合体。在双峰盆地 内,由于地形平缓开 阔,发育非限制性水道一朵体复合体 ,水道体 以侧 向加积作用为主 , 侵蚀作用减弱,堤坝展布范围增大至几千米 ,最终水道消亡 ,形成大面积席状砂沉积 。整个深水水道体 系的发育与 陆坡类型、古地貌形态以及物源密切相关。 关键词 :峡谷一水道体 ;水道 朵体转换带;水道 朵体复合体 ;琼东南盆地 ;双峰盆地 中图分类号 :P73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6-1492(2O14)020069-10 深水水道作为深水沉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于莺歌海盆地 ,横跨琼东南盆地,最终止于双峰 是物质 向深海盆地输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 ,深水水 盆地 ,本文 以琼东南盆地 以及双峰盆地为主要研究 道体系作为油气储集圈闭在墨西哥湾、巴西、西非海 区(图 1),全面刻画区内深水水道体系在不同沉积 域深水 区已得到了证实 ,深水水道储层 已成为油气 单元之间地震反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以期对今后 勘探的优质 目标 。目前我 国南海北部已经发现了颇 在低井控地区的深水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 具规模的深水水道体系,如珠江 口白云凹陷发育的 水道一朵体体系口。],琼东南 中央水道体系E49],以及 深水水道沉积体系 以琼东南中央峡谷水道为物源供给通道的双峰海盆 水道化深水扇E910]。对于琼东南 中央水道体 系,袁 深水水道体系主要发育在陆架、陆坡以及深海 圣强等研究得出其分布位置、形态特点以及控制因 平原等地 ,是指 由于水流作用或者浊流 的长期侵蚀 素等 ],李冬等提出琼东南中央峡谷 的双物源供给 搬运作用所形成 的负地形l5]。水道体系的形成是由 模式,并指出天然堤一溢岸沉积可作为较好 的油气储 于在低水位时期,陆源碎屑物质被强烈剥蚀并大量 集体rl,峡谷一水道体 内部地震特征 以及充填特征 堆积于陆架斜披地区;继而在高水位时期 ,沉积物被 也有相关专家进行了刻画[1 ]。 再次搬运在陆坡 以及深海平原区沉积所形成 的体 然而缺乏对整个水道体系的系统性地震特征识 系。由于粗粒碎屑物质的侵蚀作用 ,水道体系在陆 别方面的研究,对于普遍缺乏钻井的深水 区,地震资

文档评论(0)

egi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