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受戒_唯美避难所_王梓瑜.pdf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6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1 年第3 期 《受戒》:唯美的避难所 王梓瑜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 11 级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在80 年代有重要的影响,并被一些作家和研究者纳入“寻根 文学”的脉络。本文通过将《受戒》与作者创作于40 年代的《庙与僧》进行对比,结合汪曾祺自 1949 年以来经历的社会政治斗争及其造成的特殊心态、八十年代初特殊的社会环境、汪曾祺 的童年经历及其作品中的童年视角和汪氏身上所承载的京派文人传统等方面,对 《受戒》这一 文本进行解读,认为《受戒》是通过构建一个小儿女的纯真世界来创造一个精神的避难所,以 此来抚慰作者在几次政治运动中所受到的心灵伤害。 因此它与“寻根文学”有很多的不同之 处。 【关 键 词】《受戒》 《庙与僧》 童年经验 寻根派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发表于1980 年第十期 《北京文艺》。《北京文艺》的编辑小心 ① 翼翼地将这篇多少有点“另类”的小说放置在不太显眼的位置上,故在当时并未引起很大的 反响。八十年代初,小说界还以“伤痕”、“反思”文学为主潮,从 1985 年开始到九十年代中期, 人们才开始注意这篇在当时看来有些不合时宜的小说,并将其追溯为文学“寻根”思潮的源 头。近年来对 《受戒》的研究文章越来越多。有学者认为 《受戒》体现了汪曾祺一贯的民间审 美立场和知识分子对民间生活的观照,如卢军:“汪曾祺笔下的民间是文人化的民间。在他的 小说里,民间不专指传统农村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民间是一种理想,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 立场,其意义是指向一种非权力形态的文化形态和空间,渗透了作家的价值取向,写作立场,审 ② 美风格。” 有的认为《受戒》中无论三位师父还是明海都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体现了实现人 性自由的理想:“《受戒》中所表现的意味着自然健康的生命形态,它在昭示着自在的人性回 归,淋漓尽致地诉说着汪曾祺那颗 ‘中国式抒情人道主义’的心所向往的生态伦理道德理想。 这种理想在《受戒》中表现为:作品中每个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 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他们所追求的生命形态,是人在社会中不为世俗、传统所左右的自 ③ 由自在的生命形态,完全符合人自然、健康的本性。” 也有人认为《受戒》的价值主要在其文学 性,在于用语言营造出一种唯美的乌托邦式的意境和氛围:“在他对故乡的童年时代的抒情性 ① 这一期《北京文艺》的“小说专号”共有 14 篇作品,《受戒》发表在第四篇的位置。关于《受戒》的发表过程 及其在当时的反响,参见钱振文:《“另类”姿态和“另类”效应——— 以汪曾祺小说〈受戒〉为中心》,《当代 作家评论》,2006 年第2 期,第30 页。 ② 卢军:《救赎与超越——— 中国现当代作家直面苦难精神解读》,齐鲁书社2007 年版,第 152 页。 ③ 肖连花:《“受戒”与“破戒”下的生命形态——— 浅析 〈受戒〉中汪曾祺的生态伦理道德理想》,《安徽文学》, 2009 年第5 期,第36 页。 《受戒》:唯美的避难所 学科专论 57 ① 幻想中,小说建构了诗意的梦境,建构了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本文将从 《受戒》与 《庙与 僧》两个文本的比较、结合汪曾祺自 1949 年以来经历的社会政治斗争及其造成的特殊心态、八 十年代初特殊的社会环境、汪曾祺的童年经历及其作品中的童年视角和汪氏身上所承载的京 派文人传统等方面,对《受戒》这一文本进行解读,试图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意义。 一、《受戒》与《庙与僧》:从现实到理想 汪曾祺于 1980 写的《受戒》备受关注,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在 1946 年写作的 《庙与僧》。 实际上,如果我们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文本进行比较,就会发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qs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