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名中医脾胃学说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古代名中医脾胃学说的探讨 龚旭琴 黄娜 蔡敏 陈梦亚 陈楚欣 摘要:本文搜集了古代名中医关于脾胃学说的理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者更好地理解古代名中医的脾胃学说。 关键词:古代名中医(张仲景 李杲 叶天士 张锡纯 等) 脾胃学说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初创脾胃病辩证体系 主要探讨张仲景“顾胃存津”、“四季脾旺不受邪”、“实脾”等顾护脾胃的思想。 1.1 《伤寒论》“顾胃存津”思想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病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然而,仲景的“顾胃存津”思想却贯穿于该书的始终。张仲景认为脾胃六经病的发生,必因正气虚弱而引起。而正气虚弱原因当中,胃气虚损、津液受伤是主要因素。胃强津伤,病从热化;胃气虚弱,阳气受伤,病从寒化。胃气强弱对伤寒六经病的发展及传变起关键用。胃气存亡与疾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胃气强或胃气得以恢复则预后佳。正因脾胃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伤寒论》以“顾胃存津”为其立法施治之本。 1.2 《金匮要略》的“四季脾旺不受邪”思想 “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古代论述《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明确提出“四季脾脏不受邪”的观点。强调脾气健旺是人体抗病的基础,只有脾气健旺,外邪才不能侵入人体为病。这实际上是指出脾胃功能旺盛在养生中的作用。倘若脾胃功能失职,则可产生多种疾病。如脾胃运化失司可导致水饮停滞,随处留积,在肠胃为“痰饮”,在胁下为悬饮”,溢于肌肤为“溢饮”,上迫胸肺为“支饮”,走肠道为“泄泻”,更可导致“腹满”、“宿食”、“水气病”、“呕吐”、“下利”等病证出现。六经病发生的内因就是以胃气虚损,津液受损为主。后世李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与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1.3 “实脾”治未病 如果说“四季脾旺不受邪”仅从病因上阐述脾胃的重要性,那么,“治未病”思想则明确指出“实脾”是有防病养生的作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治未病”含义有二,一是对于未病而言,要做到未病先防,实际就是养生防病;二是对已病而言,要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笔者认为张仲景“治未病”中“肝病实脾”例子的引用并非偶然,而是在于他对脾胃功能旺盛可防止疾病发生的认识。故张仲景引用“肝病实脾”例子而不引用其他脏腑传变例子有其深刻意义。[1] 2.李杲《脾胃论》:开创脾胃病学派(重脾阳) 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开创了中医脾胃学说之先河,认为“治未病”始终要重视脾胃的调养,以扶助正气,抵抗邪气。他在张元素的脏腑辨证思想影响下, 总结《内经》、《难经》等古典医著和仲景、元素、钱乙等前辈医学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提出了“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 创立了脾胃学说, 并充实、发展了中医学, 其代表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2.1其学术思想体系为: 2.1.1创论脾胃, 强调升发 2.1.2脾胃气充, 元足体强 2.1.3人赖阳生, 阳源脾胃 2.1.4人赖精奉, 精源脾胃 2.1.5人赖营养, 营源脾胃 2.1.6人赖阴长, 阴源脾胃 2.1.7脾胃健运, 元气充沛 2.2.1精气升降, 脾胃为枢 2.2.2精气升降, 长夏为枢 2.2.3精气升降, 脾胃为枢 2.2.4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2.2.5脾病及胃, 胃病及脾 2.2.6脾胃气衰, 心火独盛 2.2.7脾所不胜, 病及肝胆 2.2.8脾胃虚弱, 肺金受邪 2.2.9脾胃虚弱, 肾水泛滥 2.2.10脾胃虚弱, 九窍不通 2.2.11强调升发, 喜用升柴 因论述较长,这里不予叙述,有需要者请参看:谢文英?《李杲脾胃论浅析》[2]。 2.2其学术成就有: 2.2.1.内因脾胃为主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2.2.2.相火为元气之贼说; 2.2.3.升发脾胃阳说; 2.2.4.甘温除大热说; 2.2.5.创立不少有效新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系列名方)[3] 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脾胃思想的创新阐发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临床价值。脾胃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精华部分之一,它的形成是历代医家不断努力,经过临床实践进行总结升华的结果。仲景脾胃学说论述了脾胃分治观、阳明胃腑宜通宜降、时时顾护胃气、脾无阳不运、注意保存胃津、土虚木乘论、胃气资助营卫、药后饮食调摄等诸多理论,这些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对脾胃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从《内经》中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的基本脾胃理论,至仲景《伤寒论》形成其雏形,再到李东垣《脾胃论》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再到叶天士以其对前人脾胃观点继承的全面性和对胃阴学说的创新阐发,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体系。 综观《临证指南医案》中对

文档评论(0)

lingyun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