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素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美的瑕疵——论《史记》的定位问题(新人教版必修4).docVIP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素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美的瑕疵——论《史记》的定位问题(新人教版必修4).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素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美的瑕疵——论《史记》的定位问题(新人教版必修4).doc

完美的瑕疵——论《史记》的定位问题 论《史记》的定位问题谈何容易。想对史迁说些别样的话,是我久有的考虑。然而迟迟不能付诸实施,一方面固然有“思想的果实”还未红透的原因,更多的却是恐惧。因为我深知《史记》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也深知史迁的形象在国人心目中有多么地伟大,并且也清楚地记得鲁迅对《史记》的定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而且,在我的印象中,还没有见到过谁对史迁说过批评的话。 我常常想,在伟大的形象前,在崇高的地位前,在赞美的绝对势力前,我怎么能说些别样的话?虽然有时想到先人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古训,觉得任凭此足以壮胆。但是,我更深知,国人更习惯于十分善良地坚守着完美主义的阵地,觉得伟人就是完美的伟人。所以我又想,即使我说一些别样的话,又有什么人来听呢?即使听了,会不会当时就火冒三丈?会不会见到我的文字就兜头一桶恶臭?或者根本见不到我的文字,因为编辑早就将它封杀了。 但是终于还是要动手了,因为,如鲠在喉的感觉也使我长久痛苦。我还是勇敢一点吧,至少也应该化长痛为短痛。 况且,想到“事实胜于雄辩”的古训又使我一时间信心大增。 然而要动笔,就先遇到了第一个难题:题目应该如何拟定。本来想用《史迁批判》,但我觉得太刺眼,怕万一文章发表,为我招来许多地快骂或者毒咒。然而,批评的意见还是要在题目在体现,因为我向来认为:标题就是标示文章主旨的题目。而我这篇文章的主旨恰恰是要说史的“坏话”的。 沉吟再三,我终于选定了“完美的瑕疵”来做本文的标题。“完美”可以给史迁的崇拜者以安慰,用“瑕疵”来表达文章的批判意向。定下了这样一个可能得多方认同的题目,我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虽然自己也觉得“完美”和“瑕疵”在语义上有点矛盾,但是也顾不得了——我已经急于静下心来写我的文章了。 无韵之离骚 我对《史记》的批判性思考源于鲁迅对《史记》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语。这一评语无疑是精炼和准确的,“史家之绝唱”高度评价了《史记》的空前绝后的史学价值;“无韵之离骚”就其文学水准来说的。这两句评语自是没有错,但是我们知道,史学和文学是不一样的——史学是讲求真实的,以真实为第一;文学是讲求虚构的,以文采为第一。从这一点上来讲“无韵之离骚”虽然是对《史记》的赞美,客观上也正好点中了史记的软胁。 因为史学的特殊性,古代史官中不乏把历史真实看得超过了生命的人。《左传·崔杼弑齐庄公》中记载齐庄公因通奸于大臣崔杼妻,不但公然“骤如崔氏”——经常到崔杼家里去幽会,并且公然污辱崔杼,将崔杼的帽子赐给别人。后来崔杼寻机会把他杀了,杀了之后,就应该由大史氏和南史氏来记录,于是:“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后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氏书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就这样,一家兄弟死了三人,且前赴后继的还有另一家南史氏。只是为了记录一个真实的历史,即使齐庄公完全是因私欲而自己找死。 古人对历史的记录不但要求真实,而且要求准确。孔子认为不因个人喜好而秉笔直书才是“古之良史”。 《左传·晋灵公不君》上记载:晋灵公不君……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也,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唉呀,《诗经·小雅·谷风》中说:我的内心,是多么地忧伤!这就是说我的啊!)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晋灵公应该说是死得其所,他“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蒸熊掌不烂也杀,“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而且因为赵盾对他的进谏而多次暗杀赵盾,连被去的剌客都被赵盾感动得宁肯自杀也不杀赵盾。但是史官在记载了“灵公的不君”之后,仍然写上“赵盾弑其君”,因为“晋灵公不君”是事实,赵盾在弑君上责任很大也是事实。 史官只负责历史的真实,不负责做道德的评价。 所以,从文学的角度看,堪称“无韵之离骚”的艺术特点自是优点无疑;但是从史书的角度看,真实准确永远是第一位的,真实准确是历史的生命,而文采只是装饰。如果一定要在文学性和真实性中选择的话,从史学的角度,史迁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真实。 但是《史记》在很多的地方是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来提高其文学性的。 从怒发冲冠到目眦尽裂 先举几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 上过中学的人大约都会记得“怒发冲冠”这一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文学的角度看,这一句是非常形象生动传神的;但是从史学的角度看,它就破坏了真实性,因为现实的物理生活中没有人能“怒发冲冠”,就科学推断而言,历史的真实中也不会有这样的事,其虚构的成份是显然的。 另外,象《项羽本纪》中说樊哙“chen目视项王,目眦尽裂”,因用力瞪人而把眼角扯裂从生理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ndas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