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 欧明俊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历代传诵不衰,几至家喻户晓。评论者亦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当代亦有不少鉴赏和研究文章,对其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做了全面精到的评析。笔者注意到,历代论者多是从艺术性方面,称赞其“模写之工,转折之妙”(楼昉《崇古文诀》卷十八),或欣赏其“清丽激壮”(刘壎《隐居通义》卷五)的风格,而对其中丰富的文化意蕴分析不够。实际上,《秋声赋》不仅仅是一篇纯美的文学作品,它更是一篇优秀的典型的“文化散文”,深含文化信息。若读不出其中的“文化味”,便谈不上真正读懂《秋声赋》,也是对其价值的轻视。有鉴于此,本文不做常规的艺术分析和审美鉴赏,只重点解读其文化意蕴,希图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秋声赋》开头写道:“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欧阳子”是作者自称,姓氏后加“子”字,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如孔子、孟子、荀子等。赋中作者也自称“子”,如汉代扬雄《解嘲》中自称“扬子”,后来苏轼《前赤壁赋》中也自称“苏子”。“欧阳”为复姓,此处只能说“欧阳子”而不可说“欧子”。可见中国古代姓名文化的特点。欧阳修写自己正“夜”读书,而不是“昼”读书,也是有讲究的。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阴、阳是贯通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正反两极相互对立,相互消长,交替变化,构成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易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字可概括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生长为阳,收藏为阴;盛为阳,衰为阴;光明为阳,黑暗为阴;乐为阳,悲为阴。《秋声赋》实为悲秋赋,秋与悲、夜是搭配一致的,皆属“阴”的一面。为什么写听到声音从“西南”来,而不是从其他方位来呢?这也是有原因的。《礼记·乡饮酒义》说:“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西南”是秋开始的方位,声自西南来,意谓秋天已开始降临了。秋声来了,作者为何“悚然”而听之呢?悚然,意谓惊惧的样子,听到秋声而心感惊惧,说明作者怕听秋声,因秋天是肃杀衰败的。自古文士多悲秋,由自然之秋很容易联想到生命之秋、人生之秋,春去秋来,花开花谢,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作者时年已五十三岁,已步入生命的“秋季”,又是文人,特别敏感,故乍听秋声即生发悲伤之情。接下写到,听秋声“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枚”,形如筷子的小木棍,两端有小绳,古代行军,令士兵将枚横衔于口中而系于头后,以防喧哗。《汉书·高帝纪》载:“章邯夜衔枚,击项梁定陶,大破之。”作者为何联想到兵事呢?因古代秋季是用兵季节。秋声如行军队伍逼近,愈感杀伐之气渐盛。 接下分别从“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描写秋“状”。“其气栗冽”,写秋气凛冽,寒意逼人。“栗冽”,犹凛冽,《诗经·七月》云:“一之日觱发(bìbò),二之日栗烈。”“一之日”即一月,周历一月即夏历(农历)十一月,“二之日”即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这是古代历法常识,不可不知。《诗经》中的“栗烈”本是描写冬天景象的,这里用来描写秋天景象,说秋气寒冷,刺人肌骨,以加强“悲”的效果。此处点出“气”字,为下文做铺垫。文中用“惨淡”、“栗冽”、“寂寥”等词语,描摹出秋天的衰飒悲凉景象,以表达作者悲伤的心理感受。下文,“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秋气肃杀,余威所至,草木色变零落。古人以为,大自然中弥漫着一种“气”,它随四季变化而变化,春天是阳和之气,秋天是肃杀之气。肃杀的秋气摧败万物,一叶落而知秋至,敏感的文人们便咏出一支支哀婉的“悲秋”之歌。此文描摹秋状,追溯秋声之源,又写了秋声的影响,最后归结为秋天的肃杀之气。行文至此,主要笔墨是对自然之秋的描绘,下面即展开联想,对肃杀秋气做了“文化描绘”: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作者分别从官制、四时、五行、五音、五方等方面借题发挥,大事渲染,以突出秋气之肃杀、秋声之悲凉,为正面议论和抒情做了有效的铺垫。秋主肃杀,《周礼·秋官》唐贾公彦题解云:“秋者,遒也。如秋义杀害收敛藏于万物也。” 《礼记·月令》载,孟秋之月,“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因此,古代多称与律令、刑狱有关之事为“秋”。如“秋官”,为《周礼》六官之一。《周礼》按天地、四时之名命官,“司寇”掌刑法、狱讼,分属于四时之秋季,为“秋官”。后世又称刑部长官为“秋卿”。司法、监察官员及官署称“秋宪”,又刑法也称“秋宪”。刑部别称“秋曹”,刑律法典称“秋典”,刑部也称“秋典”。古时,审决死刑犯亦在秋天,清代于秋季复审死刑案件,称“秋审”。“秋杀”,即指秋刑。古人以阴阳配合四时节令,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所以作者说:“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