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影响研究.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影响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摘要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耕地面积日益紧缩的前提下,较大幅度提高双 季稻周年产量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双季稻生态系统超高产栽培管理条件下 表现出来的生产力水平与大面积双季稻现实平均产量差距很大,存在巨大的增产潜 力。本项研究在武穴市大金镇大田条件下进行,研究了不同的栽培 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对双季稻高产栽培示范应用进行了初步的 探讨。结果表明: 1.以迟熟早稻配迟熟晚稻、旱育壮秧、小苗密植、厢畦式栽培、实地养分管理 和湿润灌溉模式为核心的高产技术综合组装和集成的超高产栽培技术(简称超高产 栽培模式)与农民习惯栽培模式相比,双季稻周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超高产栽培 模式下,双季稻周年产量连续三年表现为17.54一-20.41t/ha,平均为19.18t/ha; 12.83 t/ha。三年平均增产6.35t/ha,其中,早稻增产率为56%,晚稻增产率为44%。 在产量构成因子上,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早晚稻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单位面积颖花 数高于习惯栽培模式。 在超高产栽培模式下,育秧方式和秧龄不同时产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同一品种 在秧龄相同的情况下,旱育秧的产量显著高于湿润育秧。对鄂粳杂3号、163S/胜泰 1号、175S/胜泰1号和两优华6的研究发现,不同秧龄水稻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 30天秧龄的产量显著高于45天秧龄的产量。 2.在超高产栽培模式下,双季早晚稻各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单位面积 茎蘖数、株高均显著高于习惯栽培模式。这是超高产栽培模式下产量较高的生物学 基础。 在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旱育秧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也显著高于湿润育秧,30天 秧龄的水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也显著高于45天秧龄的干物质积累量。 3.在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水稻的净光合速率与习惯栽培模式相比,在前期基本 上没有差异,而在后期,超高产栽培模式的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氮素积累量 明显高于农民习惯栽培模式。这是超高产栽培模式产量较高的生理基础。 4.不同栽培模式下,齐穗期叶片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超高产栽培模式的剑叶与 倒二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都高于习惯栽培模式,而倒五叶的叶长、叶宽、叶面 积都低于习惯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的茎生各叶长度次序(由上而下)为 2-3-i一4—5,而习惯栽培模式的茎生各叶长度次序为2—3—4—5一i。 5.与习惯栽培模式相比,双季稻高产栽培条件下三种轻简栽培模式(高产示范、 抛秧高产、直播高产)的产量显著增加。对产量因子而言,轻简栽培模式的单位面 积有效穗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均显著高于习惯栽培模式。齐穗期叶面积指数、成熟 期干物质积累量也显著高于习惯栽培模式。 关键词:双季稻;栽培模式;生长发育;产量形成 2 ofDifferentCultivationPatterns Studies011theEffects ontheGrowthandYieldofDouble Rice Cropping Abstract Riceisan food inChina.Withdecreaseinland area,great importantcrops yield in ricewas toensurefood were increase necessary security.Therelarge double—cropping betweenrice andtheactualrice underthe gaps yieldpotential yield

文档评论(0)

hblybd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