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首发】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VIP

【全国百强校首发】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几十年来地质学,气象学和考古学的发现,也可以连贯到中国初期早熟的统一。中国文化发扬于黄河流域。黄河通过黄土地带。黄土铺盖着华北几省的广大地区,土质松疏,经常有100尺到300尺的深度,因之黄河夹带大量泥沙,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淹没人畜,损坏耕作物的可能,局部治理无济于事。因为人口增加,农业技术之进步,所以即使是春秋时代,各小国在黄河附近筑堤也已经妨碍了彼此的安全。但有些国家,还恶意地将灾害加诸邻国。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其中有一段盟誓,在各种古籍之中纪载略有不同,有的是“无曲防”,“毋曲堤”,有的是“毋雍泉”或“无障谷”。到战国期间,这问题加紧,公元前332年,赵国与齐魏作战即曾将黄河河堤决溃以浸淹对方(见诸《史记》)。又《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十一次之多。足见光是治水一事,中国之中央集权,已无法避免。[来源:学+科+网Z+X+X+K] 季候风与农业的关系,也促使中国在公元前趋向统一。中国农产区的雨量,80%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季候风由菲律宾海循西北方向吹来,有赖于由新疆方向自西至东的旋风将这气流升高,才能将温度降低,使其中水分凝结为雨。这样一来,下雨或不下雨,全靠两种气流适时适地的聚会。要是它们经常在一处碰头,其地必有水灾;反之即有旱灾。《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已经表现出中国初期农业的艰难。姚善友人《图书集成》及其他资料统计,中国在民国前2270年,有旱灾1392次,水灾1621次,见于官方的报告。到灾荒时,邻国如不加接济,是为“阻籴”,即可能发生战事。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予以接济。次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感恩图报,反而阻籴。因此两国发生战争。这次战争,秦国胜利,俘虏晋候。恰巧次年晋国“又饥”,秦伯再加以接济,并且说:“吾怨其君,而矜其民。”还有很多战事,书中未叙明原因,根据我们现在推想,类似争执必然不少。 从春秋到战国,上述背景,只能增加国与国间的冲突。根据周朝以前的规定,各国不能随便筑城设防。但这几百年长期扰攘,却大开各国违“礼”筑城之门。有关的邻国,则因对方设防而备感威胁,更要先发制人。凡此种种设施,都增加中央集权的趋向。而且大国控制资源愈多,对赈灾恤邻更有效,参附的更多,是以有自然的因素支持兼并。战国的时候,梁惠王语孟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经过如此的措施,他就觉得他的地盘应当扩大,人口应当增多。梁惠王个人的希望没有达到,他的想法却有长期历史上的合理性。 所以,全面竞争之后,小国无法生存,因而有趋向整个统一的趋势。始皇灭六国的期间,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228年均是“大饥”,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嬴政又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也就是全国对内不设防,食粮全部流通。这样才能“振救黔首(老百姓)周定四极”。由此看来,再参阅战国以降战事的惨烈,和《孟子》经常提出的“若大旱之望云霓”,“途有饿莩”,以及“凶年饥岁...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更感到我们无法责骂秦始皇,只好强调中国在公元之前统一,而且自嬴秦之后,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撑着。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下列关于地质学、气象学和考古学的发现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发扬于黄河流域。黄河夹带着大量泥沙通过黄土地带,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的隐患,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B.中国的雨量,80%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季候风与由新疆防线自西至东的旋风汇集才有降雨,下雨或不下雨,全靠两种气流适时适地地聚会。 C.根据学者研究统计,民国以前中国的水灾旱灾非常频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便是早期的证明。 D.秦夷灭六国的过程中就曾发生过几次天灾和几次大的饥荒,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自己能够统一国家而无阻碍地赈济百姓当做一件很大的功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对黄河的治理,各小国各自为政,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安全,甚至有些国家,还恶意地将灾害加诸邻国,赵国与齐魏作战就曾将黄河河堤决溃以侵淹对方。 B.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予以接济。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感恩图报,拒绝接济秦国。因此两国发生战争,这次战争,以俘获晋侯,秦国胜利而告终。 C.季候风气候对我国初期农业产生影响很大,它使得天灾频繁降临,水灾旱灾交替出现,而天灾之后可能会有大的饥荒。 D.根据周朝以前的规定,各国不能随便驻城设防,但只因频发的天灾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使得各国不得不违“礼”驻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dixiao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