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Lab.CSIENUTN.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AILab.CSIENUTN.ppt

第一部  認知科學之研究途徑 臺南大學 孫光天 認知科學 認知科學是心智(mind)與智能(intelligence)的跨學科研究,包含哲學、心理學、人工智能、神經科學、語言學及人類學 源起在1950年代中,數個領域的研究者開始發展根據複雜表徵及計算程序的心智理論 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的學生,他們精於計算卻只知道一點點心理學及哲學 心理學或哲學背景,而只知道一點計算 呈現方式 三個不同方式介紹認知科學給各種學科的聽眾。 第一個集中在心理學、人工智能等的不同領域。 第二個是組織心智不同功能的討論,如:問題解決、記憶、學習及語言。 第三個方式,系統地描述及評估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的主要理論,它們為認知科學家所提倡,包含邏輯、法則、概念、類比、心像及聯結(人工神經網絡) 目的 心理系學生可理解的方式解說邏輯、以英文系學生可理解的方式解說計算機演算法、以計算機科學系學生可理解的方式解說哲學主張 本書篇幅相對的簡短,強調森林而非樹木。我已經省略許多在人工智能、認知心理學、心智哲學等等的導論內的標準主題 第一章 表徵與計算 研究心智 認知科學的主要目的是解釋人們如何完成這類種種思維。我們不僅僅描述不同問題的解決及學習,也解釋心智如何實行這些操作。 對許多實際活動很重要。例如 : 教育學者需要知道學生的思維特質,以便設置較好的方式去教育他們。 工程師及其他設計者需要知道產品的潛在使用者。藉由思維什麼使人變得聰明,可以做出比較聰明的計算機。 政治家及其他決策訂定者可以更成功,如果他們明瞭和他們打交道的人的心理過程。 研究心智簡單嗎 ? 研究心智並不簡單 ,不同學者有不同心智隱喻(但有些學者不認同用隱喻描述心智),例如 : 形成印象的白紙 、幾種力量作用於其中的水力裝置,及電話交換機等。 你知道什麼? 大學學習時,有許多比課業更多的東西要學 : 不同學程要應付許多不同的科目、如何運作的基本知識、如何選課、什麼時候開始上課、學位的要求是什麼、從一棟建築到另外一棟的最好路徑是什麼、周五晚上娛樂的最好去處是哪裡等? 這些問題的答案變成大多數學生心思的一部分,但是,是部分的哪一種類?大部分認知科學家同意心中的知識(knowledge)由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s)所組成 心理表徵與程序 解釋許多種知識,像是學生所知道的大學,認知科學家提議用不同的心理表徵,例如 :法則、概念、心像(image)及類比表示 心理程序(mental procedure)作用在心理表徵以產生思想及行動。 羅馬數字也表達數目(I, II, III, V, X, L(50), C(100), D(500), M(1000))(類似心理表徵),但是執行算術運算需要不同的程序(類似心理程序) ,試試CIV(104)除以XXXVI(36) 起始 瞭解心智以及它的運作之企圖可回溯至古希臘,當時哲學家像是柏拉圖及亞理士多德嘗試解說人類知識的性質,柏拉圖認為最重要的知識來自概念,像是人們天生就知道的美德 笛卡爾及萊布尼茲相信知識可僅由思維及推論而得,為理性主義(rationalism)理論 亞理士多德討論知識,使用得自經驗的法則, 像是人是會死的。這個哲學看法為人所認知為經驗主義(empiricism) 十八世紀,康德(Kant)企圖結合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主張人類知識依賴感官經驗及心智的天生能力。 十九世紀實驗心理學發展之時,心智的研究仍舊停留在哲學的範疇內。馮德(Wilhelm Wundt)及他的學生創立實驗室方法,比較有系統地研究心智的運作。然而在幾十年之內,實驗心理學被行為主義(behaviorism)所主宰 在1956左右,知識份子的景觀開始劇烈地改變。密勒(George Miller)總結許多研究,顯示人類的思維能力是有限的,例如短期記憶限於大約七個項目(這也就是為什麼很難記住長電話號碼或社會安全號碼)。 喬姆斯基(Noam Chomsky)(1957, 1959)拒絕行為學者假設語言只是學得的習慣,而提議用法則組成的心理語法以解釋人們瞭解語言的能力,視為認知科學的建立者之一。 1960年,紐惠爾及西蒙用法則說明人類智能 1970年間,明斯基提議概念似的框架是知識表徵的中心形式,其他人工智能及心理學的研究者討論稱為基模(schema)及劇本(script)等類似結構 1980年代起許多實驗及計算研究涉及類比的(analogical)思維,也稱為個案基底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與聯結論者(connectionist) (腦神經網絡 )理論的興起 心智以心理表徵及程序來瞭解的中心觀點,今日已經面臨許多挑戰 認知科學的方法 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帶來對心智及智能的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