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本体论认识及意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的本体论认识概述 上古时代巫文化的不断发展,孕育出“神”观念,自然巫术向神灵巫术发展。 夏商时代,神灵信仰与自然崇拜普遍发展。自然神观念与祖先神观念逐步结合,祭祀称为“国之大事”。 殷商后期,神灵观念的内涵: ——天神:上帝、日神、风神、雨神等; ——地祗:社神、四方神、山川河岳神等; ——人鬼:殷人的先王、先公等。 (上)帝——殷人信仰的至上神,管理天象与下国,殷人的祖先神可“宾于帝庭”。 《五经》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素材,其成书约为周代(内容:殷周、西周与东周)。 《诗经》和《尚书》“帝”、“天”观念较明显。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诗经·大雅》 昊天疾威,敷于下土——《诗经·小雅》 帝乃震怒——《尚书·洪范》 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尚书·康诰》 上帝是高高在上、俯临下民的主宰,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具有天上的威力,能够降下灾祸、遍及人间。 商人天、帝并存的观念: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 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天命靡常——《诗经·大雅》 《五经》中“天”和“帝”常可互换,无本质区别,至上神操纵自然、完全决定人事,干涉人间事物,是人间皇权的源头。天帝之权命并非永恒,而是不断改变的。主要体现于周人的天、民、德的观念联结中。 周人的天神信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同上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 天道福善祸淫——《尚书·汤诰》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经·大雅》 在周人的天神观念中,天的意志是伦理化的,天不是喜怒无常的暴君,而是善恶有则的裁判。 神性意义的天道: 天道赏善而罚淫——《国语·周语中》 宋灾,于是乎知有天道——《左传·襄公九年》 自然意义的天道: 盈必毁,天之道也——《左传·哀公十一年》 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越语下》 一般法则意义的天道: 君人执信,臣人执恭,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在原始儒家经典的记述中,对天、帝的信仰,突出的是至上神作为自然与历史的主宰者的角色,既未肯定亦未否定其创生者的地位。 帝与天虽是有情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虽监督下民、赏善罚恶,但并非是宇宙的创造者。这种观念,注重“主宰”而不重“创生”,与中国上古无创生神话相关,有对以后的本体论思想发生某种影响。 天的意志在五经中已为民、德思想所浸润,为以后的思想发展进程,进一步淡化天的人格主宰性质奠定了基础。 到孔子及其门徒的时代,虽仍然肯定上帝和鬼神的观念,如《中庸》之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夫”、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但此时的儒家思想中,天、天命已经更加非人格化了。“以仁释礼”使外在之天向内在化转向。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中庸·26》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中庸·33》 天已经成为一种神奇莫测、无形无象、其大无穷的实体。 《中庸》的核心讲的就是“性与天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论语》直接说及“天”、“天命”之初较多: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五十而知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天”的心性化转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之“天”心性化的极端发展嫌疑: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其后,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试图调整这一转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却出现了儒学宗教化的倾向。 在儒学史上,《易传》长期被视为孔子思想的体现,其时代与四书相同,均为战国时代的作品。《十翼》提供了儒家学派早期宇宙论的重要观念基础,“元”、“极”的观念极为重要。《易传·彖辞》以“乾元”、“坤元”作为万物产生的根源: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乾元为天之本性,坤元代表地的本性,二者共同成为万物的根源。 《系辞上》说: 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进一步将乾坤二者结合起来作为万物资生的根本,究其深处,乾元显得更为根本。 接着《系辞》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一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