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致中和思想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ppt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第十讲 儒学思想与中医药 上海交通大学 二0一二年十一月 彭崇胜 博士 内容提示: 儒学思想核心内容及其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要求: 了解儒学的主要思想 理解儒学仁爱、中和等思想对中医药的影响 第十讲 儒学思想与中医药 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 中医“致中和”思想 儒学思想的人文关怀 第十讲 儒学思想与中医药 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 《左传》--《黄帝内经》:很少涉及医德 《伤寒杂病论》序批评居世之士。“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 孙思邈《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 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 …… 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 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明·龚廷贤 《医家十要和病家十不要》 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 医者五戒 一戒: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不为平易。药金毋论轻重有无,当尽力一例施与,自然阴骘日增,无伤方寸。 …… 五戒:凡娼妓及私伙家请看,亦当正己,视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见戏,以取不正,视毕便回。贫窘者药金可壁,看回只可与药,不可再去,以希邪淫之报 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 医者十要: 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自无差谬矣。 …… 七要:贫穷之家及游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 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医德八纲 “仁、和、谦、廉、精、诚、慎、严” 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医者仁心? 儒学思想与中医药 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 中医“致中和”思想 儒学思想的生命关怀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礼记 ·中庸】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中医“致中和”思想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和—整体和谐 多样的统一 复杂的平衡 中庸—行为的适度,无过也无不及 1988.1,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返回到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中医“致中和”思想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致中和”是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动态趋向和动态稳定 自然界中,有冬去春来,寒极生热,日月运行等,均是在一定“度”内的消长变化;而人亦如此,这样才能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中医“致中和”思想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过度伤身 喜、惊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恐伤肾 各种情志活动太过,都能伤及心脏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医“致中和”思想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子贡曰 师与商也熟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子贡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注:师,颛孙师 中医“致中和”思想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庸思想对方剂名称的影响 中和汤(《鸡峰普济方》 )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 黄橘皮--理气调中,燥湿 人参--补脾气 甘草--补脾益气 茯苓--健脾渗湿 厚朴--长于行气燥湿 诸药使脾胃升降得宜,既不太过,又非不及,达到“中和”的目的 功效: 调阴阳,和荣卫 养脾胃,增饮食 治: 胁肋胀满 止呕逆恶心 中医“致中和”思想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庸思想对方剂制方原则的影响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台论》: 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相辅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或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 陈嘉谟《本草蒙筌》: 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 中医“致中和”思想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主病之谓君 ,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举例: 麻黄汤(《伤寒论》) 处方: 麻黄 9 桂枝 6 杏仁 6 甘草 3 功能: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中庸思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