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目 录
一、摘要……………………………………………………………………l
OOOOOOOOQOOOOOOQOOOOOO
(一)中文摘要……………………………………O Ol
(二)英文摘要…………………………………………………………3
二、正文……………………………………………………………………6
(一)日U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6(一)前言………………………………………………………………6
(二)脾阴学说的况……………………………………………………7
(三)基于中华医典对脾阴学说的古文献研究分析………………1l
(四)古医籍中历代医家论述与脾阴学说相关的内容……………16
(五)当代脾阴虚证医案的统计分析………………………………40
(六)讨论………………………………………………………46
(七)结论………………………………………………………51
(八)参考文献………………………………………………………52
三、综述…………………………………………………………………53
(一)综述…………………………………………………………53
(二)参考文献………………………………………………………60
四、附录…………………………………………………………………63
五、致谢…………………………………………………………………7l
中医脾阴学说古今文献研究与其学术源流探析
硕士生姓名: 黄一卓
指导教师: 战丽彬教授
专业名称: 中医内科学
摘要
目的:收集古今脾阴相关文献及历代中医药名家对脾阴阐述内容,进行系统
整理,理清脾阴学说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收集当代文献中的脾阴虚证医案,
建立数据库,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治则
治法、常用药物;对脾阴虚证医案数据库的分析结果,结合当代相关文献,阐述
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则方药等。以期为脾阴虚证的基础研究、临
床诊断与治疗等提供参考。
方法:确立关键词、增补关键词,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数据库,进行检索,
按纳入标准选出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条文再整理导入word文档,建立excel表格
数据库,列出所需要内容,将选用条文内容录入数据库,最后采用SPSSl9.0对录
入数据进行频数分析: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来源,大连医科大学图书
馆馆藏期刊作为补充,检索1978年1月到2012年3月与脾阴相关的文献,建立
excel表格数据库,最后采用SPSSl9.0对录入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对收录的中医古医籍条文进行整理。共收录228本古医籍中的647条
条文。对古医籍进行分析得出,脾阴学说的发端在南宋时期,脾阴学说发展的高
峰时期是在明清。论述脾阴内容较多的主要著作是《周慎斋遗书》.、 《本草述钩
元》、 《神农本草经疏》、《冯氏锦囊秘录》、 《续名医类案》等;论述脾阴内
容较多的医家是黄元御、周慎斋、王泰林、陈士铎、冯兆张、缪希雍、唐宗海等;
对条文进行整理,得出与脾阴相关的病种约27病种;整理出古医籍中常用滋补脾
阴药物36种;整理出脾阴虚证慎用或禁用药物12种;选取22个有方名、组成并
明确是滋补脾阴的古方进行分析,得出古方中滋补脾阴的主要药物是:甘草、山
药、人参、白术、白芍、茯苓、扁豆、莲肉等。
2.对当代脾阴虚医案数据库进行分析。
共收录161个医案,症状1471个,分析得出在当代医案中脾阴虚证的主要症
状是(以统计频次高低排序):神疲乏力、消瘦、口干、食少、腹胀、食欲不振、
大便干结、不欲饮、便溏、面色萎黄、手足心热、口渴、咽干、便秘、烦躁、唇
干、失眠、欲饮、腹泻、面色无华;舌象:舌红、舌淡红;苔象:少苔、少津、
或无苔:脉象:脉细数、脉细、脉无力或脉细弱。本文统计分析结果与教材和中
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进行比较发现,本文统计分析结果可以为进一步规范、修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