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_417104756.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锋文学” 先锋派(Avant-garde)是一个法语词,最早出现于1794年,最初指法国军队中的前卫部队。1930年,演化为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圈子里的一个流行的政治学概念。1870年后逐步进入文学艺术界,专指当时新崛起的现代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它主要指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运动。 先锋文学(一):85新潮 1985年年初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1985年是我国进行大改革的一年,社会生活中发生了急剧的巨大的变化。陈辽在《1985:创作潮流的共存、竞赛和渗透》中曾这样描述:《奔流》1986年第4期):“1、现实主义潮流,2、现代主义潮流。前几年就有同志提出过,国家要搞现代化创作要搞现代派,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3、寻根,4,通俗文学。通俗文学在1985年如此强大,更非偶然。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人们都很紧张,下班以后,不少人只想看些轻松的、能够消除疲劳、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滕云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人民文学》1986年第4期)中引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述当时的文坛,他说:我确实看到了一派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春景。“乱”有缤纷、繁多之义,有参差、芜杂之称;“迷”有迷醉之义,有迷惑之义。85年,文学似乎没怎么发出黄钟大吕之声。相当多作家的创作心理,从追求社会爆发力向追求文学穿透力转移。作家的笔触,从着重描述变革的社会现实、变革的社会行为,转向着重描写变革年代的社会生态。于是,有识之士概括为:文学在向内转。我以为,这个“内”一指生活之内,即生活深层结构;二指人之内,即人本体,包括人性、人的文化意识、人的心理;三指文学之内,即文学内在规律。文学向生活深层回归,向人本体回归,向文学内在规律回归,亦即向文学内在规律回归,意味着文学本体意识的萌生。 曾镇南在《一九八五年文学琐谈》中说:“去年的创作,丰富多样,犹如满塘活鱼,不时有跃出水面,在阳光下闪现眩目的姿影,激起观鱼者惊呼雀跃的;也有潜入水底,一时被水面的浮鱼遮蔽,但它们激起的水涌,也相当有力,是不可小觑的。他认为1985年的文学创作发展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引起争议的作品比较多,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是说明小说本身写得不是那么简单了。创作的多样化和不居性,得出了很多复杂的问题,既有作家主观认识上的问题,也有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小说林》1986年第5期) 李洁非、张陵在《一九八五中国小说思潮》中指出(《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3期):“可以想象,对于1985年的小说创作的评价,仍然会面临着一如既往的巨大分歧;然而,不论你喜欢与否,有一个现象却是持各种观点的人都无法否认的:在这一年,中国当代小说家们以及他们的作品头一次失去了统——-统一的观念,统一的精神,统一的思路,统一的手法直至统一的语言。在当代文学最初的十七年以及文革的十年,我们根本不能奢望出现这种状况;甚至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阶段,尽管作家心理的自由总的来说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试图轻而易举地找出他们在美学上真正富有个性化的区别仍是十分困难的。可是,1985年,这一切已经成为不须思索便能感觉到的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些作品显然无法用任何一个概念抽象出它们的共同本质。”他们认为,寻根文学成为1985年文学思想的一个中心漩涡。刚刚讨论过寻根意识,接着一下了跳到现代意识,这可能会使读者产生类似于时差的不适,然而,也正是在这里,时代、文学及其主体思维多样性才被如此强烈地感觉到。我们不愿用现代派这个概念来表述这部中篇小说,我们宁愿称刘索拉等的作品为体现现代意识的作品。强调其意识的现代性具有特殊的含义。早几年,中国也出现过一些所谓的现代派小说,如王蒙等人试验的意识流,然而,这些作品至多只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外观(技巧)的移植,就其骨子里面而言仍然是标准的古典逻辑——那种所谓的意识流其实不是来源于生活自身的现代内容及其节奏感,而是作家主观地对生活的图解与拆拚;它们引入了现代手法却没有引入现代观念。《你别无选择》等刚好相反;它们在形式上基本上没有“时空倒错”、意识流这类的花样,它们的现代感内在于所表现的生活、人性、心理之中;他们的现代感来自于它的对存在、价值、文化的评价与选择,来自于这种评价与选择背后的现代观念。这些现代意识在其表现中主要的也许可归结为二种倾向: 1、反文化。反文化的情绪在二战以后以及五十年代,曾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知识界风靡一时。然而,当时的中国则正好处于完全相反的精神状态,谁也不会预先想到,80年代这种情绪也开始在中国抬头。仅仅对这种心理加以制止和诅咒是不明智的,因为有一点很清楚:正是在人的精神力量被夸张到万无不能的境界之后才出现了对自己理想的动摇;而这种动摇完全归咎于西方文化的渗透也难免歪曲事实真相。 2、反崇高。刘索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