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_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3_1《荀子》选读(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2013_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3_1《荀子》选读(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宝山壁画 宝山壁画是引人注目的昂贵文物。此壁画发现于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乡境内。1994年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宝山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贵妃教鹦鹉图》。该画高0.7米、宽2.3米,用于笔重彩绘制,最突出的表现了 晚唐风格。唐代擅长绘贵妇仕女的大师周昉绘制了《杨贵妃教鹦鹉图》,不仅享誉中原,而且还影响全国各地。发现于阿旗宝山古墓里的这幅画,就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按照周氏风格绘制的, 技法深得周氏画风的真传。在唐人真迹稀如星风的今天,能够从中完整了解唐代人物画的杰出成就,堪称美术史研究的辛事。这幅壁画现今保存在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历经千年,恍如新绘,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欢迎大家观看! 重点突破 怎样理解荀子所讲的“天人之分”? 提示 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是自然的行动。它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不能主宰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人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而生存发展。 荀子不求了解和重视与人无关的自然,而要求了解和重视与人事相关或能用人事控制和改造的自然。这其中包含着既有顺应,又有控制和改造的两种思想,既有“分”,又有“合”。由此可见,“天人之分”是指某种主观态度和奋斗精神,是肯定人类主体的实践力量的冷静理智而又乐观积极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是现实的。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提示 大而言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义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怎样正确看待“人定胜天”的思想? 提示 文章开始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大自然有其运行的规律,它不能主宰人世的吉凶祸福。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的正确结论。然后又从天不可畏、人祆可畏的角度,强调对人事应该重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放弃了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的结论,告诫人们应“制天命而用之”。 其实,荀子并没有直接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他只是说“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这里的意思并非要人类把自然踩在自己脚下,而是要人类“制天命”,意即认识、掌握“天命”,这个态度是积极的,认为人们在“天命”面前可以有所作为,即人类可以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很好地利用自然。人类来自自然,又离不开自然,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自然完全推到人类的对立面,加以征服,并不符合荀子的本意。 文本审美 骈散结合,气势充沛 ——从《天论》看荀子的说理艺术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和庄子的文章固然有他们独自的风格,并给后世散文家以很大影响,但荀子却于他们之外独树一帜,除了首创“赋”这种文体外,特别值得注意的要数他的议论文。 为了说理酣畅,增强文章的气势和鲜明的节奏感,荀子在语言的运用上把骈句和散句很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挥洒自如的境界。如“治乱天邪”一段,荀子运用设问的手法,从天象、时令、地利三个方面论证了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变化没有直接的联系。从总的方面说,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并列关系,而且其中还运用了隔离反复的修辞手法,起着强调自己的看法、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可说是“骈”; 末了引《诗》作结,可说是“散”。而从每一个方面说,本身又有骈有散,极尽文笔的变化。再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段,荀子运用比较取舍的句式阐明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一连用了六个“……孰与……”构成的排比句,不仅鲜明地表达了观点——否定什么,肯定什么,而且气势极旺,宛如六道大川,奔腾澎湃,势不可当,最后一起朝宗于海——“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这个散句式的结论,骈散结合,巧妙自然。 见Word版活页训练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活页规范训练 合作探究篇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荀子早年曾游学于诸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德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1.作者作品 2.背景剖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