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完美WORD文档DOC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值得下载!
第四节?五代时期军重政轻、建置缩减的政权机构
?
?
????五代起于唐末,止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段割据混乱的时期。因当时北方有梁、唐、晋、汉、周五朝更替及一个北汉政权,南方先后有9个割据政权存在,故合称五代十国,简称五代时期。
????五代各政权多是唐末藩镇势力发展而来的,存在期间又多依军事实力保证政权存在。在不稳定的局势下,机构体系的设置、运行也不完善。五代时期,各政权的机构设置,在形式、内容上基本延续了隋唐时期的机构体系,个别地方因需要有变化。在中央是以宰辅为首的六部、诸寺监、宣徽院、翰林院、御史台为辅的机构体系。地方则沿州、府、县、村式的划分。梁太祖朱温即位时诏:“在京百司及诸军州县印一例铸换,其篆文则各如旧。”(薛居正:《旧五代史》卷79。)后晋立国,国朝文物制度,起居入阁,仍依唐明宗朝事例施行。
????五代时期,原来的统一政权分割成若干割据政权,各政权所控制的地域自然缩小。而各政权为扩张势力,保证政权稳固,故频繁使用武力,造成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分裂。因此,五代机构设置虽承唐制,但不健全。与隋唐相比,机构一减少,已设机构的人员减少,职司范围也少。唯有军事、经济机构得到加强,有较大的变化。
????一、枢密院——军重政轻的体现
????枢密院的前身——枢密房,唐代隶于三省政事堂的五房之一,职司是将皇帝下达的军事政令传达给宰臣,由宰相领导。随着唐室没落,皇帝疑忌外臣而信任内臣,故枢密院职司开始由宦官执掌,实际上已逐渐演变成为内侍机构。五代沿设枢密院,但不再用内臣出任枢密使,改变了唐末宦官专政的状况,相应地枢密院也由内侍机构转变为一般行政机构。
????朱温建后梁,以唐亡为鉴,大杀宦官。“诛宦官茅五可范等五百余人于内侍省”。(薛居正:《旧五代史》卷2。)开平元年(907年),改枢密院为崇政院,“选有政术,文学者”(王濞:《五代会要》卷24。)任职,由士人取代宦官,而能够出任崇政院使一职的极得朱温信任,崇政院的地位因此也日见重要,成为中央机构中的军事决策机构。
????李克用建后唐.因他以唐后裔为标榜,代梁之后,一切沿用唐制。同光元年(923年),又将崇政院改为枢密院,但保留了以外臣任职之制。其时权臣郭崇韬身为宰相,同时兼枢密使、检校太保、守兵部尚书等职。枢密院是军事政令机构,因他任枢密使,故这一机构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后晋建国,沿设枢密院,以李崧、桑维翰为枢密使,因其专权,借口不称职,于公元935年废枢密院,其各项职司并入中书门下。废枢密院的实际原因是晋高祖鉴于后唐枢密使安重诲“为枢密使四五年间独绾大任,臧否自若。”(薛居正:《旧五代史》卷66。)形成君弱臣强的局面,晋高祖欲改变这一现象,所以有此举。但晋高祖死后,冯道即上书请复枢密院,继位者无力控制大局,只得于开运元年(944年)?复置枢密院,以桑维翰为中书令兼枢密使。枢密院的地位再次重要起来。
????取代后汉建立后周的郭威,后汉时身为枢密使加检校太尉,因军权在握而得以代汉。后周掌枢密院事的范质也是权重一时的名臣。
????五代虽改变宦官专政于枢密院的状态,但由于社会不稳定,战乱经年,军事力量是政权巩固的保证,导致军重政轻的局面。这样,传达军事政令的枢密院地位日益重要,控制它等于控制军事实力。可见枢密院这一机构的设置与发展及其成为五代的权势机构是时代使然。
????二、三司——权势隆重的财政机构
????三司之设源起于唐。唐初,由宰相兼转运使,以保证租赋由东南转运到中央;为收盐铁之利,唐在中央设盐铁使以总海内盐铁之课;唐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加重了政府开销,藩镇各自独立,更使政府财源枯竭,造成全国经济混乱。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又设租庸使、两税使以增辟临时性财源,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唐代三司之设,至此形实兼具。五代承继了三司之设,并发展为中央常设机构,后唐“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薛居正:《旧五代史》卷l49《职官志》。)管理财政。至宋,三司成为全国最高财政机构,其长官的地位仅次于全国军政首脑。
????后梁于公元907年4月设建昌院,5月改名建昌宫,掌管境内“兵车、税赋、诸色课利”(王溥:《五代会要》卷124。)。虽然政权确立,但依旧战争连年,而经济是支持战争的基础。为此,梁承唐制,“置租庸使,领天下钱谷”(欧阳修:《新五代史》卷26《张延郎传)。)。但其设置与唐有所不同,在唐租庸使一职多以节镇兼领,近于临时性的地方机构;在后梁租庸使的调发工作,不仅不能停顿,而且需要不断加强以维持战争的需要。公元912年6?月,废建昌宫,设国计使总掌全国经济事务,这时的租庸使“专天下臬货”(薛居正:《旧五代史》卷l49《职官志》。),已成为中央政府的常设机构,其直接上司为国计使,后梁以魏王张宗贲为国计使。据史料推断,这一时期的财政机构名租庸院,职能相当于唐时的三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