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倒置低山区农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地貌形态的耦合关系.pdf

倒置低山区农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地貌形态的耦合关系.pdf

  1.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倒置低山区农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貌形 态要素的耦合关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仕超 指导教师 魏朝富研究员 摘 要 地貌形态作为自然环境的关键因子,决定了区域光、热、水分配和物质移动堆积特征,其 不仅直接塑造了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原始形态,调控着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的动态演变过程、 方向及速度,并控制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自相关性,同时又通过它对气候、水文、土壤等其它自 然条件的间接影响反作用于土地利用的方向、方式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因此,从不同尺度和 视角研究十地利片j空间格局与地貌形态要素的耦合关系,不仅有助于客观认识地貌形态这一自 然驱动力,而且有助于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配置与调控,推动人.地关系可持续协调发展。目 前,学者们主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或传统统计法,研究特定区域多时段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在 海拔、坡度、坡向三大基本地貌形态要素上的数量结构及其变化,而从立体空间和多元化表达 的角度,探讨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貌形态要素的耦合关系的研究相对较 少。为此,本文以典型倒置低山区的重庆市忠县拔山镇拔山、石联、苏家3个行政村为例,借 计法,从区域地理学视角,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格局、道路线格局、斑块镶嵌体面格局三种不同 空间分布模式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地表粗造度、平面变率和 剖面变率地貌形态要素上的数量结构、形态特征、空间组合等水平上的地形梯度分异效应,并 此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与MLP神经网络模型,进一步分析农村居民点、道路线、 斑块镶嵌体面的空间格局与各地貌形态要素间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1)农村居民点顺应地貌形态而建,在地貌形态越简单的区域多呈带状或团状分布,相反在 地貌形态复杂的区域多警散点自由式分布。一定程度上,农村居民点分布表现出“马路经济”, 即农村道路体系越完善发达的区域,居民点越密集,且越靠近主干道路线,居民点布局呈线状 或带状的可能性越大。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最显著的地貌形态要素是地形起伏度、坡度和 海拔高度。从空间密度结构来看,随海拔高度升高居民点密度整体上减小且不同梯度上密度差 随坡度增大居民点密度逐渐减小且减小幅度基本相当;随地形起伏度增大,居民点密度先逐渐 减小后急剧减小至0个触2。从空间聚集程度来看,各地貌形态要素梯度上居民点最近邻点指数 R值绝大多数大于0.5,其主要属于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类型。同时,海拔越高,居民点相邻距 离不断缩小,邻近程度提高,在空间上呈现集中分布趋势。随坡度、地形起伏度梯度增大,居 民点相邻距离整体上增大,连接度降低,在空间上呈现随机分布趋势。可见,农村居民点建设 除了受到地貌形态的自然阻隔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交通条件的影响。 (2)农村道路按照一定的功能分工和空间秩序构成空间等级结构体,其贯通较易、通达弹 西南大学硕+学何论文 性较大,可填充于区域的整个空间,且不同级别道路的结构功能具有很强的互补组合效应,与 邻近农村公路网与外界主干道路的连接或毗邻度越高的区域,机耕道、生产路发育程度越高。 研究区西北、东北、东南三区域微地貌差异明显,区域内各级道路线结构比例空间差异很大, 生产路、机耕道、公路结构比例分别为6:3:1,10:4:1,4:1:0,且有公路穿越的西北区内的机耕 道和生产路发育程度均较东北、东南两区高。另外,农村道路线空间结构分布对微地貌形态具 有较强的选择性,表现为显著的地形梯度分异效应,且各地貌形态要素对不同等级道路空间分 布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剖面变率、地表切割深度、地形起伏度及地表粗糙度对道路分 布的影响度较大,坡度次之,而海拔、坡向的影响度最小。 (3)微地貌空间单元上,不同斑块镶嵌体由于利用方向、方式和强度等用途分工的差异, 其空间数量结构、空间形态特征和空间组合状态对各地貌形态要素响应程度各异,表现为不同 程度的地形梯度分异效应。从空间数量结构来看,地貌形态对水田、旱地、坑塘水面空间分布 具有较强的约束性,裸地、有林地有一定的适宜性。同时,不同地貌形态要素梯度上,斑块镶 嵌体类型的组合复杂度、斑块空间分布均衡度和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的变化规律均不一 致。从空间形态和组合特征来看,在类型水平上,旱地、水田、有林地、裸地、坑塘水面斑块

文档评论(0)

hblybd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