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植物源增效剂对新烟碱类农药的增效作用及其对麦长管蚜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开题报告
学院代码 编 号
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植物源增效剂对新烟碱类农药的增效作用 及其对麦长管蚜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姓 名:
学 号:
学位类别: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导师姓名:
学院名称:
报告时间:
填表说明
1、本表一律用四号宋体,A4纸打印。
2、本表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填写。一式三份,学生、导师和学院各存一份。
3、填表日期:第三学期开题结束后一周内完成并由院汇总后上交。
4、各项内容填不下时可另加页。
论文题目: 植物源增效剂对新烟碱类农药的增效作用及对麦长管蚜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依据
选题目的:
麦蚜是一类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可通过取食作物汁液造成植株水分和营养的破坏,其分泌的蜜露容易引起霉污病,另外,还可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目前麦蚜主要依赖化学防治,由于其生活周期短,繁殖量大而快,防治次数多,用药量大,易造成麦蚜抗药性、中毒事件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能延缓麦蚜抗药性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对抗性种群进行有效防治,选择高效的药剂及科学地使用增效剂,以便在生产实际中,做到科学合理用药,减少用药量,对有效防治麦蚜和延缓其抗药性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选题依据
植物源农药增效剂来源于植物,来源广泛,易于繁殖,且对人畜、环境、害虫天敌安全。将植物源农药作为增效剂或复配剂加入化学农药中,能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因此开发高效低毒的植物源农药增效剂或复配剂,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而且植物源农药增效剂易降解、无残留,在农药中添加后可显著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植物源增效剂可有效克服因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而导致的害虫抗药性,减轻杀虫剂残毒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寻求对人、畜无毒,对环境安全,不伤害天敌,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植物源增效剂是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文献综述(附参考文献并在文中标注)
1 麦长管蚜的简介
1.1 形态特征
蚜虫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昆虫,种类繁多,可寄生多种农作物。其中危害麦类的蚜虫有 32 种,我国已知有12种[1]。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包括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3 种,均属同翅目,蚜科。麦长管蚜 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无翅孤雌蚜体长 2.3-3.1mm,宽约 1.4mm,体型呈纺锤形,有体色分化分化现象,有深绿、淡绿、黄、褐、赤褐色等多种体色,触角 6节,黑色,与体长大致相等,第三节基部附近有小圆状次生感觉圈 1-4 个。额瘤显著突出,腹管长圆筒形,黑色,端部 1/3-1/4 处有网状纹,长为尾片的两倍。尾片长锥形,长约 0.22mm,有曲毛 6-8 根。有翅孤雌蚜体长 1.4-2.8mm,头胸部多为暗褐色或暗绿色,腹部黄绿色至绿色,翅中脉 3 支,分岔较大,尾片有 8-10 根曲毛。
1.2 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麦长管蚜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优势种群,喜光照,耐氮素肥料和潮湿,多分布在植株上部叶片的正面,最喜在嫩穗上吸食,因此穗部危害较为严重,故也称“穗蚜”,成、若蚜易受振动掉落。小麦抽穗后蚜量急剧上升,多集中在小麦上部为害,一年可发生 20-30 代,在多数地区以无翅孤雌成蚜、若蚜或卵在麦株根际或四周土块缝隙中越冬,在麦田中春、秋两季出现两个高峰,夏季和冬季蚜量较少。在小麦生长前期,多集群在麦叶正、反面,受害叶有褐色斑,小麦返青至乳熟初期,麦长管蚜种群数量最大,一般地区可占占田间总蚜量 95%以上,为害严重时造成小麦灌浆不足,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导致大量减产。麦长管蚜适宜温度 16-25℃,适宜相对湿度 40-80%,当温度超过 28℃[2],对其发育,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营养不足、环境恶化或种群密度较大时,产生有翅型成蚜迁飞扩散,但仍行孤雌生殖。除为害麦类外,也可为害高粱、粟、水稻等禾本科作物,或取食禾本科、莎草科等杂草。
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研究
2.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起源、防治对象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正式研制始于1970年,壳牌发展公司(Shell)发现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先导化合物是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