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油论文-我国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结课论文
题目我国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
系 别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2015年 6 月 1日
我国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
摘要……………………………………………………………………………2
简述……………………………………………………………………………3
海相生油和陆相生油的区别……………………………………………3
陆相地层的生油原理……………………………………………………4
中国人创立并发展的陆相生油理论……………………………………………………………………………6
参考文献………………………………………………………………………8
简述
20世纪初,中东、北美、欧洲及前苏联的油气大多是在海相地层中发现的,因此,那些地方的石油地质学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只有海相沉积地层才能生成油气, 这便是所谓的海相地层生油论。其中有一些石油地质学家(如富勒、克拉普等)还来中国作过石油地质调查,当看到中国大陆地表地层大多为陆相地层时,便认为“中国自石炭纪以后的地层主要是陆相成因,绝大部分地层缺少能够生成大量石油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出版物中把中国与日本、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列为石油远景最差的国家。这种观点一度影响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界,几乎阻碍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正常发展。
可幸的是中国石油地质学家没有被海相生油论所禁锢。潘钟祥、谢家荣、翁文灏、孙健初等对“非海相不能生油” 的理论提出了质疑。最早提出“陆相生油”的是潘钟祥,而后黄汲清、翁文波、李春昱、陈贲、尹赞勋、阮维周、王尚文、高振西等学者先后都论述了石油同陆相沉积的关系。
解放后,我们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油气勘探, 终于在陆相地层中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油田, 用勘探实践确立了陆相地层生油论, 这是中国石油人对世界石油地质学理论的重大贡献。
海相生油和陆相生油的区别:
从世界范围看,有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大多数含油气盆地的生油岩是海相沉积地层;二是世界上产油量多,储量规模最大,最丰富的含油区在中东地区,石油产量、储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储量的70%以上,而这一地区生油岩也都是海相地层。这两个事实清楚地说明,世界范围内海相生成的石油十分广泛,一般情况下也最丰富,而陆相生成的石油较具局限性。
首先,海相盆地具有优越的、比较稳定的水下环境。众所周知,沉积物中有机质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是环境的缺氧程度。一般来说,海洋的咸水环境比陆相淡水环境更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即便是海洋咸水环境下,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也只能保存原始有机质的0.1%)。当陆相湖泊达到半深水湖泊环境时,同样也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与保存,但一般情况下总体规模不如海相盆地。
第二是海相生油岩中有机质更有利于油气生成。脂肪物和类脂组分是形成石油的重要物质。海洋浮游生物中含类脂组分较高,而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的陆相沉积地层中的有机质以木质类纤维素为主,含类脂物少。当陆相沉积层发育了深水湖泊为主的盆地时,其有机质性质也会改变,大量的湖生生物得到繁殖,使有机质类脂成分增加,同样会形成较丰富的石油。
第三是陆相沉积盆地多分布在山前、山间活动区域,规模相对较小,并常受造山活动、断裂活动影响,油藏保存条件不够理想。而海相盆地规模大,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构造简单,面积大,有利于大型构造油气藏的形成,而且油藏保存相对要好。
同时,海相地层沉积稳定,沉积相类型少,生油岩和储油岩变化少、分布广,好生油岩和储层在盆地内广泛分布。这就保证了生成的油气资源丰富,并且能及时的运移到优质的储层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聚集成油气藏。
上述的几点基本差异决定了海相盆地含油区的石油产量、储量规模及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石油分布中占有绝对优势。而无论海、陆相间有多少差异,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海相沉积盆地油气生成环境与陆相盆地油气生成环境的差异。
陆相地层的生油原理
从狭意的石油成因角度讲( 即不包括成藏) , 其核心是成油母质的丰度、质量及其向石油的转化, 其精髓即在70 年代得以完善提出的干酪根热降解成油理论。按此理论, 只要在陆相地层中有足够丰富的有机质, 又具有在热力作用下降解为油气的地质条件, 则陆相生油和海相生油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是无原则差异的。因此, 讨论陆相生油, 或者更确切地说陆相能否形成大、中型油气田是陆相沉积能否蕴含足够丰富的有机质, 这些有机质能否具有可以转化为油气的特性, 即在陆相条件上能否形成量丰质优的油气源岩, 如果可以是什么样的条件, 也就是说与海相生油相比, 对陆相生油问题更为尖锐、更为明确地提出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