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稻瘟病.

稻 瘟 病 Rice Blast 稻 瘟 病 Rice Blast 分布与为害 症状 病原 侵染循环 二、症状 Symptom 最大特点:为害期长、侵染部位多 症状类型: 苗瘟 叶瘟 慢性型(普通型) 急性型 白点型 褐点型 节瘟 穗颈瘟 谷粒瘟 叶枕瘟、杆瘟、枝梗瘟等 苗瘟 芽和芽鞘:初期水浸状斑点,褪绿,扩展后呈梭形 叶瘟 三叶期-穗期均可发生 分蘖期-拔节期为盛发期 叶瘟 慢性型 病斑梭形,最外层—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叶脉变褐—坏死线,俗称“三部一线” ; 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 叶瘟 节瘟 茎节部,初为褐色小点,后环状扩展、变黑腐烂易折断 穗颈瘟 谷粒瘟 穗颈瘟:暗褐色长斑 谷粒瘟:灰褐色、梭形或不整形病斑,影响结实 三、病原 Pathogen 无性阶段:Pyricularia grisea= P.oryzae, 属半知菌类真菌,灰梨孢菌 形态 形态 形态 生理 温度 适温范围宽。最适温度范围为25-28℃ 湿度 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RH≥93%,孢子萌发需水滴。 光线 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光暗交替 氧气 孢子发芽需要氧气 营养 能代谢多种C、N源 毒素 可产生五种毒素,包括稻瘟菌素(piricularin)、σ-吡啶羧酸(picolinic acid)、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稻瘟醇(piricculo1)及香豆素(coumarin) 等。 菌丝体发育适温26~28?C。 分生孢子形成温度适温25~28?C。孢子萌发温度与孢子形成相同。 附着胞形成适温24?C,28?C以上不能形成。 病菌侵入适温24~30?C。适温下,孢子附在植株表面16~20h便可完成侵入。 分生孢子在适宜温、湿度下,经6~8h就可以形成,其中饱和空气湿度最适;相对湿度降至90%以下,形成大大降低(10%)且不能萌芽;在80%以下时,几乎不能形成。相对湿度96%以上且有水滴存在时,孢子才能良好萌发; 生理分化 稻瘟菌很容易发生变异 87年,我国共鉴定出8群66个生理小种,即ZA群(小种 28个),ZB群(16个),ZC(9个)、ZD(5个)、ZE(4个)、ZF(2个)、ZG (1个)、ZH(1个)。 目前长江流域双季籼粳稻混栽区小种组成较为复杂,籼稻品种上以ZB、ZC群小种为主,粳稻上以ZF、ZG群小种居多。 问题一 寄主范围 Host Range 自然寄主:水稻、苇状养茅、秕壳草 人工接种寄主: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 四、侵染循环 Infection Cycle 五、病害流行条件 Prevailing Conditions (一)品种抗病性 Varieties Resistance (二)栽培管理 Cultural Practices (三)气象条件 Weather Conditions (一)品种抗病性 Varieties Resistance 1、生育期 四叶期、分蘖盛期、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2、受害部位 老组织 幼嫩组织 3、品种类型 籼稻较抗侵入,粳稻较抗扩展 (一)品种抗病性 Varieties Resistance 4、抗病机制 (1)抗侵入 形态:叶窄、直立 叶宽、披垂 表皮硅化程度:越高,抗性越强 膨压:越大,抗性越强 可容性N含量:越低,抗性越强 (2)抗扩展 多酚氧化酶(PPO)含量 (一)品种抗病性 Varieties Resistance 5、抗瘟性的遗传 目前研究较多的垂直抗病品种,它们的抗性多数由显性单基因或双基因(已鉴定出13个)控制,少数由不完全显性或隐性控制基因。 (二)栽培管理 Cultural Practices 1、施肥 N肥:过多,C/N比下降,抗侵入能力越低 过迟,削弱水稻抗病性 K肥:过少,K/N下降,木质素形成下降 2、灌水 过多,根系土含氧量下降,抗病力减弱; 过少,蒸腾作用下降,硅酸盐吸收、运转下降,抗病性下降。 (三)气象条件Weather conditions 温度 水稻、病菌的生长发育 湿度 病

文档评论(0)

jiqinyu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