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风景园林课程论文-盛京城市形态格局特点以及在当代沈阳古城保护规划中如何应用
学号: 1321060027
沈阳建筑大学
研究生姓名: 李萌
专业班级: 风景园林
授课教师: 袁敬诚
学科领域: 风景园林学
盛京城市形态格局特点
以及在当代沈阳古城保护规划中如何应用
摘要:盛京是清入关前的都城,是在明沈阳中卫的基础上改造、增拓而成。改造规划不仅继承了中原传统的都城规划理念,而且还保留了满族固有的建城传统,并吸收了藏传佛教的曼陀罗思想。本文主要论述了盛京都城的形态和格局特点,并针对盛京古城的特色提出了规划保护方面的建议。
一、盛京都城的建造与形态格局发展
沈阳城始建于公元前140年,是西汉武帝时建立的侯城县,为军事重镇。后经过历代的重修与建设,于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由土城改建为砖城,称为沈阳中卫城。城外修筑两条护城河,十字型的大街将城内分割为四个街坊,在城内修建中心庙等[1]。
图1:沈阳中卫城和努尔哈赤时期沈阳城
清朝从辽阳迁都沈阳后,皇太极时期,对明代的砖城进行了改建。据《沈阳县志》记载,改建后,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八尺,城墙上设女儿墙,垛口651个,周长增加到九里三百三十二步,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城门由四个改成八个,俗称大南门、小南门、大西门、小西门、大北门、小北门、大东门、小东门。城内改十字街为井字街,分隔成九个街坊,八座城门上建三层明楼,城墙四角,建四座三层角楼。在“井”字街上横的两个交点路口上,建有钟楼和鼓楼。城外护城河宽十四丈五尺,周长十里二百零四步。城内有池72处,以蓄水,俗称“七十二煞”。当时,城楼对峙呼应,晨钟暮鼓,守城将士持械而立,壮观威武,展示了清初盛京封建皇城之雄伟。
至崇德八年(1643年),又在城外四面修建塔寺:东塔永光寺、西塔延寿寺、南塔广慈寺、北塔法轮寺。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在城的外围增筑圆形的外廓墙,又称关墙。墙高七尺五寸,周长三十二里四十八步。城墙与关墙中间地带称为关厢,厢内设立八关,即小南关、大南关、大东关、小东关、大北关、小北关、小西关、大西关。随着厢内八关的出现,与八城门相对应,关墙四周又辟八门,称为边门,即小南边门、大南边门、大东边门、小东边门、大北边门、小北边门、小西边门、大西边门[2]。城内井字大街向外通向八个边门所形成的街道呈放射状,由此形成了沈阳“内方城,外圆廓,圆廓外四方四塔寺,方城内部井字型的街道,方城圆廓之间八条放射形道路联系八门”的整体城市结构。
图2:清代盛京都城简图 图3:盛京都城空间形态发展历程
盛京都城空间形态与格局特点
1、沈阳内方城与“王城图”
自周代以来,我国城市的建设一直遵循着《周礼·考工记》中的模式:“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背市,市朝一夫。”[3]
沈阳城基本还是遵循我国历史都城传统规划的内容,即大体具备外城、宫城和面朝后市等特点。沈阳城的宫城,也就是内方城部分,“井”字形的主街道,将整个方城区划为九个区域,皇室宫廷只占据中央的一个方域。因清代军政合一的制度,统分八旗,恰巧余下的周围八个方域与八旗的数量相合,让每旗各守一方。可见,皇室居处与八旗间有着严格分界。无形中,宫廷内有宫城墙,外有八旗军队的双层庇护,更加戒备森严。清代初时,据《柳边纪略》中记:“城中有钟鼓二,百货集其下。”钟鼓大街辟于故宫北侧,正合“面朝后市”的中国城市传统规划原则。“井”字型的内城格局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所能发现的最为接近“王城图”的城市模式,反映了“王者居中”、“为数崇九”等王权思想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4]。
图5:《周礼·考工记》中的“王城图”
2、沈阳内城外郭形态与“曼荼罗”
盛京城从规划上来讲,是很有特色的:内外两道城垣,内方外圆,即内城为方形砖城,外城为近圆形土城,井字形大街将城区分隔为八门八关;内城的中心有座中心庙,皇宫位于城市的中部偏南的位置,王府按八旗各自方位围绕皇宫分布。尤为特殊的是,在城外郊区的四个方向各建了一座喇嘛塔和寺。这种城市格局,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格局体现的应该是藏传佛教,喇嘛教的思想,也就是说,当年盛京城是按照喇嘛教的曼荼罗来规划设计的,质言之,盛京城就是一座立体的、建筑的曼荼罗。曼荼罗,又作曼陀罗、曼荼逻,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意译曰坛、坛城、坛场、中围,或为聚集、轮圆俱足。它是佛教密宗在修法时为防止魔障侵入而划定的区域或构筑的场所。在藏传佛教中,曼荼罗广泛地表现于壁画、唐卡以及寺庙的建筑等形式中。这些曼荼罗坛城的图形,多为内方外圆,内部是一座方形坛城,坛城中心是本尊,本尊周围是诸佛;方城四方各有一座建筑(有的作塔形)外面有一道或数道圆圈,圆圈内外有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