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反“家暴”警察该不该冲在第一线.doc
三分之一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警察何时干预引发争议
反“家暴”警察该不该冲在第一线
根据全国妇联调查,我国每3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存在家庭暴力,且施暴者9成以上为男性。
在中国反“家暴”的十年道路探索中,警察干预被视为有效路径,但由于警察角色的双重隐喻(公权力与传统社会性别理念),其介入家庭事务的时机与边界难于把握,甚至存在“第一道防线”还是“最后一道防线”的巨大分歧。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则是中国反“家暴”路上的诸多博弈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莫静清 法治周末记者 陈磊 发自北京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世界每18秒就有1名妇女受到虐待。
而全国妇联的调查,我国家庭暴力发生率高达35.7%;在2.7亿个中国家庭中,有近1亿个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且施暴者9成以上为男性。
与35.7%对应的另一组数字是,只有16%的女性承认遭受过配偶的暴力。
这一数据亦可解读为,相当比例遭遇过“家暴”的妇女即使在问卷中也保持缄默。
来自海南省女子监狱的调查数字:该监狱中,因以暴制暴杀死施暴人入狱的女犯的数量高居第二位,仅次于毒品犯罪。
2008年全国妇联、公安部、民政部等七部委颁布《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明确公安机关在“家暴”防治工作中负有预防、调解、出警、取证等职责。
现在已很少有人否认国家力量介入反“家暴”领域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将家庭暴力报警纳入“110”出警范围。如今难于把握的,是公权力介入私人家庭的时机与边界。
这其中,警察角色符号隐喻双重———公权力与传统社会性别理念。
“家庭成员一旦发生肢体施暴行为,只要报警,警方有权且必须干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系教授李玫瑾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任何一次“家暴”都不能排除日后衍生出人命的潜伏危险。“好比大街上一个人殴打另一个人,你会不会坐视不管?”
浅显的类比思维在文化情境中遭遇的情况很复杂,“我们在大街上看见一个男人殴打一个女人时,往往会毫不犹豫地上前制止。但如果这个男人说这是我的老婆时,人们的立场会不会有所犹豫甚至放弃”?年届七旬的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理事会主席、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明侠说。
“家暴”嵌入中国语境
在反家庭暴力的历程中,3年前发生在安徽省桐城市的高庆芝遭受严重虐待一案总被提起。
高庆芝的身上多处骨折、右眼球破裂、钢筋从下身捅进腹腔刺破多个脏器。案发后,由于情节恶劣,引发全国广泛关注。随即,当地公安机关亦迅速破案,捉拿其丈夫归案。
据了解,案发前,高庆芝已遭受其丈夫多次“家暴”。
从高庆芝的遭遇中可以看到,这一悲剧酿造的过程里似乎有着诸多无需干预、足以忽视后果的理由:“老婆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打是亲骂是爱”、“打好的婆娘揉好的面”、“清官难断家务事”、“宁拆一座庙不毁一门亲”等俗语为此提供了诸多“合理”注解。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中国的语境中,虽然有虐待妇女、强暴等概念,却并无“性别暴力”和“家庭暴力”概念。
“当时,绝大多数妇女遭受家庭暴力,都不会选择报警。因为即使报警,当地派出所也会认为,这属于家庭纠纷,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警;即使出警,除去严重的刑事案件,受害者伤情未达到‘伤害’程度的,警察也不会处理。”陈明侠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的召开,让中国媒体、妇女活动家较广泛地采用了“性别暴力”和“家庭暴力”概念,并以社会性别和妇女权利的框架分析来应对性别暴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的“家庭暴力”被界定为: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有学者分析发现,与家庭暴力实际存在的类型、范围的状况相比,对于家庭暴力的界定,警察的理念更传统,对暴力界定窄,其更倾向于把家庭暴力的责任归咎于女性有错误男性才动手。
辽宁省沈阳市的社区民警曲波坦言,接到有关家庭暴力报警到达现场后,他往往会直接问被打的妇女:“你丈夫为什么打你?”问明原因后,他又往往告诉妇女,错在哪里了,“你丈夫能不打你吗?以后别再惹他了!”
这些用语,被曲波总结为多数民警习惯使用的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用语。
警察社会性别面临考验
“在警察队伍中,大多数是男性,他们几乎都有过暴力解决问题的经验,无论在暴力中他们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魏敏认为,“而‘暴力表达应当是男性应有的气概和行为标识’恰恰是男性所接受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社会性别教育。而社会对男人以暴力手段表达意志解决问题的正当性往往表示默许。正因如此,在诸多暴力情节中,男人对家庭暴力的认同度、容忍度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